改革開放40週年的啓示

本文已影響1.58W人 

啓示一


四十多年來的改革進程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改革方法論上的經驗,也在價值觀方面給我們以啓示。

啓示一:改革爲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目標是人民的福祉,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不是爲改革而改革,更不是爲了權力的鞏固而改革。改革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是社會和諧體制機制的構建和完善過程。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有效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

在改革的初始動機上,小平同志首先考慮到的是人民的福祉,而後延伸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本質問題。1978年3月10日,鄧小平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時說:“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裏?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1978年9月,在東北三省視察期間,他說:“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個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20多年還這麼窮,那要社會主義幹什麼?”這一連串的“問號”,實際上是中央爲了改善人民的福祉而推進改革的強有力的信號。在地方上,中央定調前“包產到戶”這樣的改革舉措在初始階段都面臨着巨大的政治風險,但像萬里等當時的地方領導人,都以無畏的膽魄和對人民的感情毅然作出了這些改革措施背書的抉擇。

在改革措施的出臺和推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爲本,民生爲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同時注重從解決關乎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努力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平。通過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使廣大人民羣衆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達到以制度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改革爲了人民,人民就有了無限的動力和創造力,改革就能夠依靠人民。事實證明,以人民福祉爲目標的改革就能夠充分發揮羣衆的首創精神,能夠調動各方面參與和推動改革的積極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要充分擴大社會參與度。改革的歷史也表明,一系列影響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層單位的人民羣衆創造的具體改革經驗和做法爲基礎和依據的。我們的改革始終注重充分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不斷擴大社會公衆的參與度,調動和發揮人民羣衆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導、積極推動與充分發揮羣衆改革創新的自主性、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啓示二: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什麼是市場?最通俗地講,市場就是人與人交換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交換關係。因此,拋開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的運動軌跡,市場靜態的基礎就是不同產權的主體和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平等關係。因爲分屬不同產權,因而有交易之需要,因爲有平等之地位,因而有交易之可能。交易越活躍,則市場越繁榮。反之,如果不能使不同產權的主體之間保持平等的地位,那就造成重則強取豪奪,輕則打擊生產和交易的積極性,都將造成生產的破壞,交易關係就難以持續。正是由於有了這樣正確的認識,所以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誰來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市場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理所當然要靠政府保證。十八大的一句名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職能轉變是關鍵,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是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政府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因爲如果各種所有制經濟不能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就不能使其公平參與競爭,如果不能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也就是不能參與公平競爭。市場經濟作爲法治經濟,就應當保障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公平受到法律保護。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非上市公司的合法權利的法律保障程度還難以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類交易主體之間難免發生各種糾紛,而依據法律可預見的、公正的司法處理結果能夠消除矛盾,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我國司法實踐當中企業之間的糾紛處理的干擾因素過多,導致市場主體的合法權利往往難以受到保障,這種現象在民營企業當中尤其顯著。更有甚者,民營非上市公司各種財產權力還受到各種腐敗勢力的壓榨,並難以受到法律的公正保護,其結果是企業創新積極性不足,資本大量外逃。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必須保障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合法權利。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不僅僅是治國方略的重大宣示,同時也是對十八大提出的“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要求的具體落實。

改革開放40週年的啓示

啓示二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經歷了整整40年。在我們高興地看到這40年的輝煌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這40年的艱難歷程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一部改革開放史說到底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一部理論創新史。

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經濟體制的轉軌。從197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經濟改革中突出成績首先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其次是鄉鎮企業的興起,再就是經濟特區的建立。

其實中國經濟改革的最大成就,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產權改革”,而且這項事業至今還未完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爲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農村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

那麼產權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步推廣後,短短數年裏就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隨後,產權改革又在城市和其他非農領域展開。國有企業一直是改革的核心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改革,國有企業逐步向現代企業過渡和轉型。20世紀80年代,計劃、物資、投資及金融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都取得了顯著效果。更爲引人矚目的一點是,大批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出人意料地崛起,表現出極強的競爭能力,也部分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產權改革之所以被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位置,就是因爲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構造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經濟基礎,使企業真正成爲市場主體,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持續瘦身健體,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通過建立多種經濟成分爲內容的所有制體系和建立了新公有制的微觀經濟基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就能牢牢得到確立。中國經濟也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全世界的面前。

這一切無疑都以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爲前提。這,正是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的最大啓示。

改革開放40週年的啓示 第2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