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梅蘭芳育兒經:不讓名望成爲孩子負擔

本文已影響5.95K人 

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對子女的教育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不想自己的名望成爲孩子的負擔,對孩子言傳身教,下面一起來看看梅蘭芳的育兒經。

京劇大師梅蘭芳育兒經:不讓名望成爲孩子負擔

 梅蘭芳對子女言傳身教:不讓自己名望成爲孩子負擔

梅蘭芳是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對子女的教育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塑造,他根據子女的不同天賦秉性,爲他們設計了成長成才的道路。子女們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作出了成績。最小的兒子梅葆玖,傳承了父親衣鉢。獨具特色的梅氏家教,給後人留下了一段值得思考和借鑑的佳話。

不讓自己的名望成爲孩子成長的負擔

作爲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梅蘭芳是戲迷心中的領袖,名氣可謂空前絕後。據說,在民國時期,有三樣東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同仁堂,孫中山,梅蘭芳。但梅蘭芳從不以“大師”自居,更不希望子女頂着“大師”之子的帽子,躺在長輩的成就之上,甚至爲長輩的聲名所累。相反,他尊重不同的藝術流派,主張孩子轉益多師,廣泛學習。

他的子女中,唯一從小就投身京劇藝術的是梅葆玖。梅葆玖十幾歲正式登臺,曾多次與父親同臺演出。但梅蘭芳並不希望孩子成爲自己的“複製品”。爲了給孩子打好基本功,梅蘭芳爲兒子請了王幼卿先生教《玉堂春》、《三孃教子》、《祭塔》、《祭江》、《大保國》、《二進宮》等青衣戲,崑曲名家朱傳茗先生教《斷橋》、《思凡》、《遊園驚夢》、《刺虎》、《雙奇會》等崑腔戲,陶玉芝先生教武旦戲,後來又請了姜妙香、茹富蘭先生教《雅觀樓》、《轅門射戟》等小生戲,每天還請徐元珊先生教武功。

1950年10月,梅蘭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金山寺》和《斷橋》,父子倆分飾白蛇與青蛇。這兩齣戲,梅葆玖分別是向陶玉芝和朱傳茗兩位老師學的,身段與梅蘭芳稍有不同。當時,有人建議梅葆玖按照父親的路子演。但梅蘭芳卻對他說:“你做你的,別猶豫。師傅怎麼教,你就怎麼做。臨時變動,你也沒有那種火候,那可能不保險。”

梅葆玖後來回憶說,“這時父親對我的要求是多學、多演。這個階段,不管老師教什麼戲,教得怎樣,父親從不干涉,從不給我改動一個字。如果說我今天還能夠在舞臺上唱唸做表比較自如,主要是得益於那麼多好老師給我打下的基礎功。”

 教育子女從小潔身自好、明白事理

梅蘭芳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沒有一點乖戾氣。認識他的人說:“這個人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美的。”他自己也說:“我的性格,不適宜表演玩笑、潑辣一派的戲。”不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樣,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總是端莊大方、處變不驚。這種風格也體現在梅蘭芳的“育兒經”中。

教育子女時,梅蘭芳善於用勸導代替責罵,通過言傳身教,使子女從小就明白事理。梅葆琛回憶:“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始終是很和藹、很穩重,但有時很嚴肅,他從不會因爲子女教育而發脾氣,永遠是以理服人,婉言開導。”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在香港演出的梅蘭芳沒有隨團回滬,就在香港暫時隱居,深居簡出。1941年,梅夫人福芝芳帶着子女到香港與梅蘭芳團聚。當時,上海已經淪陷,學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紈絝子弟不思進取,生活腐化。梅蘭芳聽說了這些情況後,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們沾染上壞習慣,就把長子梅葆琛等幾個孩子留在香港,鼓勵他們溫習功課,考上了比較進步的嶺南中學就讀。

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梅葆玖自幼心靈手巧,嗓音和形象俱佳,而且長相和嗓子都與梅蘭芳很像。這也是梅蘭芳選中他作爲自己傳人的重要原因。但梅蘭芳幾乎從不當衆稱讚他,最多也就是說“這孩子有點小聰明,可是功夫太不夠。”

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對他們健康成長的高度負責和嚴格要求。據梅葆玖回憶,父親對他的要求,有時候比一般的學生或演員更加嚴格。不過,嚴格得很有藝術,循循善誘,啓人自覺。“如果一個動作來不好,他會從幾個角度來啓發你,然後讓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練。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練一個動作,怕搞得你挺緊張”。

當孩子在公衆面前犯錯時,梅蘭芳也很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顧忌孩子在公衆面前的“面子”,但與此同時,他會認真地指出錯誤之所在,並幫助孩子去改正。梅葆玖記得,他幼時和父親同臺演出,有時他在舞臺上偶爾錯了身段,爲了不讓觀衆看出來,父親當時會配合他一下。過後,父親雖然不會爲此而責罵他,但卻會認真地給他重排一遍,告訴他錯在什麼地方,要注意哪一點,應該怎麼樣。“你錯了,他會給你分析,錯在哪兒了,以後要怎麼做”。

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梅葆玖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也成爲一代藝術大師,也使梅派藝術得以發揚光大,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