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上和誰睡就和誰親嗎 是不是晚上和誰睡孩子就和誰親

本文已影響1.53W人 

一個家庭有了一個新的生命降臨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陪伴多少決定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孩子晚上跟誰睡會決定跟誰親嗎?

一個家庭有了一個新的生命降臨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陪伴多少決定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孩子晚上跟誰睡會決定跟誰親嗎?

兒子可以和保姆一起睡嗎?晚上我和孩子都睡不好。”生完孩子後不久的一個朋友,想讓孩子和保姆一起睡,自己想睡個安穩覺。可我告訴她,儘量還是繼續和孩子一起睡吧,但她不理解,她認爲付出如此高昂代價請的保姆,怎麼不能要求保姆和孩子一起睡覺了呢?

兒童教育專家小巫提醒大家:“誰和孩子一起睡,孩子纔是誰的。”雖然說得有點直接,但從心理學上來看還是很說明問題的。因爲在心理學上,孩子與誰更親近,取決於孩子的安全感和情感穩定性的建立。許多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會抱怨他們覺得孩子跟他們不親,無辜的孩子們不懂得隱藏,他們的父母因爲他們赤裸裸的情感表達而感到非常難過。

和孩子一起睡覺真的有這種魔力嗎?

孩子晚上和誰睡就和誰親嗎 是不是晚上和誰睡孩子就和誰親

1.看孩子願意跟誰睡,就知道他們跟誰最親

我的另一個朋友只和她的孩子一起睡了八個多月。後來當她不得不上班時,便請婆婆過來幫忙照看孩子。在婆婆和孩子熟悉一段時間以後,晚上就和孩子一起睡了。朋友在進入工作狀態後,開始變得繁忙起來,另外加上婆婆也把孩子照看的很好,所以大部分時間她都在忙着工作。孩子睡着了,她才下班,孩子還沒醒,她就走了。尤其是在斷奶快一年後,孩子基本上就不再怎麼找她了。

孩子現在有一歲半了,偶爾在週末休假時,朋友想讓孩子和自己睡覺,但是即使孩子再困,也要去找他奶奶。有時候朋友想在孩子入睡後,偷偷地把他抱到自己的牀上,但是孩子總是在晚上驚醒,爲了要找奶奶大哭大鬧。

這段時間,孩子的表現使朋友特別不舒服。她感覺就像自己種了一顆種子,看他發芽,看他長出枝葉,但卻被其他人連根拔起,感到特別委屈。

康拉德·勞倫(Conrad Lauren,奧地利生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他將鴨子分爲兩組:A和B。A組由母鴨孵化,B組則由人工孵化。 A組的小鴨在新生的第一眼,看到的是鴨媽媽; B組小鴨在那一刻,看到的是勞倫。當這兩組小鴨感覺危險時,B組小鴨躲到的是勞倫身後,而不是選擇鴨媽媽。它們會認爲勞倫就是自己的媽媽。該實驗被稱爲“印刻效應”。

在人類的關係中,儘管不存在特別明顯的“印刻效應”,但由於新生寶寶視力很弱,只能通過母親的聲音和體味瞭解母親。母親們在懷孕時,嬰兒就已經對母親的聲音和氣味很熟悉了,所以一落生就會對母親十分親密。但這一親密關係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牢不可摧。

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指出:“睡眠恰好是人們氣味散發的高峯期,當孩子每晚在房間裏睡覺時,他們感受到了誰的氣味,就認爲和誰更親近。”孩子與誰睡,實際上是誰在與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情感穩定的對象。

2.如果在孩子童年缺乏陪伴,孩子更是不會選擇與父母親近

上文我們提到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是可以轉移或消失的,這種轉移或消失有時候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如果一旦有其他人代替了母親對孩子的作用,則與孩子的這種親密關係可能會轉移給其他人。在孩子3歲以前,尤其是1歲之前,孩子將會選擇其照看者作爲建立親密關係的主要對象。

《天堂回信》裏的晨晨。由於他的父母在他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去往國外,所以他總是受到祖父的照顧。5歲多的時候,母親從國外回來。當他看到母親時,只是感到緊張和陌生。在他的心中,爺爺是離他最近的人,自然無法接近母親。因此,當祖父和媽媽同時到學校接他時,其他的孩子都衝進了媽媽的懷抱,只有晨晨選擇跳過媽媽,衝向祖父,並且興奮地告訴了祖父當在學校的表現。過春節的時候,媽媽想帶晨晨出去玩,讓晨晨穿上她特地準備的新衣服時,晨晨卻十分抗拒,一心只想和祖父待在一起。

難怪晨晨的母親會躲在屋子裏哭泣,任何母親都會爲此傷心難過的!

在孩子3歲之前,是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了在這一時期發展親子關係,就很難讓孩子和父母在找回出生時的親密。經常聽到有人說,小屁孩知道什麼,長大了還能不認爸媽;或者是,孩子就是有和親生父母的血緣天性。可我想說的是,即使日後能給孩子最大的補償,換回這種親密,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或者說這種親密好像多了些功利。

我朋友的兒子3個月大時被送回老家,由祖父母照顧。3歲後上幼兒園了,才接回來由父母照顧。根據她的說法,孩子平時表現得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會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出遊,到哪都跟着他們。可是如果他們倆出去了一段時間,孩子都不會在意爸爸媽媽在不在家,但是換作孩子的祖父母沒在家,孩子就會問東問西。這種感覺就像書缺了一頁,怎麼讀都覺得意猶未盡,因爲永遠無法看完全部。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親子→玩伴→羣體,是孩子人際關係發展的順序。

孩子一半歲之前,母親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和及時應對孩子的需求來建立親密關係。如果母親的作用被其他人代替,則孩子的情感關係發展自然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如果在一歲半之前失去了建立牢靠親子關係的機會,那麼父母與孩子在一歲半以後建立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

與孩子能建立最親密關係的,往往是在撫養孩子過程中照顧孩子併爲孩子付出最多的人。

3.不能將隔代照顧孩子,從幫忙變成了撫養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年,通常是父母職業生涯中最勞碌的時候。大多數祖父母會幫助照看孩子。

一些新手父母認爲,既然孩子的祖父母可以照顧好孩子,就可以放手把孩子交給他們了。嬰兒斷奶後,祖父母就開始了照看嬰兒的任務,即使在一起生活,孩子的學習、玩耍、飲食和睡覺等所有事務都是由老人安排的,親生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有些與老人同住沒有條件的,只好將孩子每週、每月甚至每年託付給老人。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做甩手掌櫃很好啊,生活是那麼自由和舒適的。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了與孩子的肌膚之親,沒有了言語歡笑的陪伴,又怎麼能稱這種關係叫親子關係呢?話說重一些,孩子與父母之間相處的質量,決定了他們將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就算沒這麼嚴重,萬一有一天你想把孩子的愛奪回來了怎麼辦,誰也不想有那麼一天到來吧?

一些母親發現孩子更愛他們的祖父母,長此以往心裏就變得很焦慮,萌發了想把孩子的愛奪回來的念頭。教育專家許玉乾認爲,這也是錯誤的:“孩子和祖父母的親密關係表明,祖父母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愛祖父母。你本來就沒有理由去剝奪一份相愛的權利。相反,父母應該反思爲什麼孩子不靠近你?你做了什麼才導致這種關係的產生? ”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壓力,但無論如何,請不要把老人的幫助變成老人的義務。與其糾結孩子到底喜歡跟誰睡這個問題,還不如付出行動,讓孩子喜歡主動跟你睡。

4.適當的愛對孩子來說,纔是最理想的愛

缺乏父母的陪伴,不僅是孩子童年回憶的缺乏,也是爲人父母的深切遺憾。但是,如果父母由於自己的需求不願與子女分開,這也不利於子女的成長。

俗話說物極必反,過猶不及。臺灣主持人狄英通過三次試管的努力,纔在37歲時生下了兒子。她也非常愛這個兒子,直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她還和兒子在同一張牀上睡覺。

我姑姑年輕的時候是個堅強的女人,幾年前她生了第二個孩子。也許她想彌補過去條件不好而對老大的遺憾,把所有的愛都獻給了老二。我的小堂弟現在已經快6歲了,半夜的一頓奶到現在還沒有斷過。有時親戚朋友建議孩子這麼大了要趕快斷奶,但姑姑總說孩子晚上不喝一杯,睡不好覺的,累就累點吧。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感覺到我的姑姑自己,其實很享受這種溺愛老二的狀態。

狄英和我的姑姑對孩子的過度依戀,可能不是出於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出於讓自己得到滿足感的需要。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雖然說是沒有統一標準的。但是可以稱作是榜樣的父母會怎麼做?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陪伴孩子,並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長大時,他們可以幫助孩子形成獨立意識,並漸漸劃開一道邊界,誰對誰都不再是言聽計從。

正如北大才女趙婕寫道:“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龍應臺也曾在《目送》裏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只有一次成長的機會。無論父母在工作中有多忙,或生活中有多累,我相信總會有一種方法來取得平衡。學會取捨是大人們的責任,而不應成爲孩子的負擔。人生本不需要追求完美,但我們必須學會盡責。沒有時間的長度,哪有感情的厚度?

我們專注於分享兒童成長的經驗。如果覺得有幫助,請點贊、關注、收藏或評論。我們由衷感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