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本文已影響1.95W人 

當孩子的恐懼發生時,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害怕是孩子求教的信號嗎?小時候你有沒有對某個事物特別恐懼,甚至做噩夢?

韓雪曾在《跟着貝爾去冒險》裏提到她對青蛙的恐懼,是因爲小時候在弄堂裏被小夥伴用青蛙嚇唬,即便時隔幾十年,她對青蛙的陰影仍舊揮之不去。

我有一個朋友極度怕蟑螂,即便知道蟑螂沒有能力傷害自己,但每次見到蟑螂,她都會害怕到發抖、大喊大叫、甚至難以抑制地大哭,這種對蟑螂的恐懼,對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她對於蟑螂的恐懼,源於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她跟鄰居的小夥伴在屋裏玩,一隻蟑螂飛到她身上,小夥伴非但沒有搬她趕走,反而惡作劇地把蟑螂塞進她的衣服裏。她嚇得全身抖動,瘋狂大喊大叫,後來還是一個大人幫她把蟑螂抓出來。

她回家之後一直哭,她媽媽知道原因後,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覺得她小題大做,試圖終止她的哭泣。就這樣,從那以後她對蟑螂的過度恐懼,一直從童年延續到成年,成爲她內心難以越過的障礙。

其實,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兒童對黑暗、兇猛動物、形態醜陋的昆蟲、死亡、雷電的恐懼,都是非常正常的。但父母不能因此忽視甚至漠視孩子的恐懼情緒,當正常的恐懼發展成過度恐懼,這將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一輩子都會產生抹不去的心理陰影。

幼小的孩子最大的依靠就是父母,當孩子面對恐懼時你都是怎麼處理的?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逃避型

不讓孩子接觸他害怕的東西,對其避而遠之,閉口不談。

影響:孩子一直無法正確認識恐懼背後的具體原因,遇到類似的事情習慣性用逃避思維來面對,最後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忽視型

“沒什麼好怕的”,覺得事情無關痛癢,輕描淡寫的迴應孩子的恐懼反應。

影響:孩子與父母難以建立親子信任,在父母這找不到認同感,以後遇到其他心理問題或者敏感期的情緒問題,也不會找父母進行溝通。

●嘲諷型

“怎麼這麼膽小”、“連這都怕”,不僅忽視孩子的恐懼,甚至否定他的恐懼情緒。

影響:不尊重孩子的恐懼情緒,也容易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變得自卑、怯弱,甚至喪失戰勝困難的勇氣。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有時候,孩子面對的恐懼來源不止是自然界的事物,最大的恐懼往往是人,“害怕父母的責罵”、“害怕被大齡班同學欺負”、“害怕陌生人”...那麼,當孩子的恐懼發生時,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建議父母從這幾點出發:

1.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當孩子因害怕、恐懼而情緒激動甚至哭泣時,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允許他宣泄。如果孩子哭泣,先讓他哭一會兒,給予擁抱或愛撫,看着他們的眼睛共情,“媽媽知道你害怕,對嗎?”、“媽媽在”,孩子在得到安撫後,就會願意敞開心扉,說出恐懼的原因。

2.用語言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用言語疏導和描述孩子的情緒和恐懼的事物,用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孩子沒有回答,家長可以試探性詢問,是不是蟲子跑到身上所以害怕?是不是蟲子長得很醜所以害怕,幫助孩子尋找到恐懼的原因所在。

3. 教孩子換個方式認識恐懼的事物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美好的,可以嘗試教孩子換個角度看待他恐懼的事物,比如孩子害怕會說話的掃地機,可以帶孩子一起認識他,“你看掃地機有兩個眼睛,有大大的嘴巴,是不是很像個可愛的小朋友”,孩子在重新認識恐懼的事物後,可能會逐漸放下心裏的防線,不至於對其產生過激的反應。

4.循序漸進解除孩子的恐懼

拿學游泳爲例,如果孩子怕水從而不敢下泳池。媽媽可以先牽着孩子的手站在距離水池5米遠處,等到孩子沒那麼怕了,媽媽再慢慢牽着孩子的手靠近泳池,距離控制到1米遠左右。再等一段時間後,媽媽可以嘗試讓孩子站在水池邊上,但先不接觸水。等孩子比較能接受了,再讓孩子在水池邊上用手或腳接觸水,到最後再詢問孩子的意見,讓他嘗試下水。

5.藉助心理暗示,讓孩子遠離恐懼情緒

恐懼也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心理暗示最大的特點就是潛移默化,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着孩子稚嫩的心靈,對於培養孩子規範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同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這裏媽媽們不放試一試七田真5分鐘暗示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不是一時一刻的事情,父母需要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隨着孩子對自己身體素質的自信、平衡感的提高、情緒管理力的提升,克服恐懼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