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這點,再怎麼努力都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本文已影響6.97K人 

孩子出生那一刻,相信有不少家長都雄心勃勃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卓越、令人羨慕的那一個,可是養着養着就事與願違,長着長着就迷失了方向。那些曾經看起來很美的“順其自然”的做法不一留神就滑向了“放任自流”的狀態。

孩子出生那一刻,相信有不少家長都雄心勃勃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卓越、令人羨慕的那一個,可是養着養着就事與願違,長着長着就迷失了方向。那些曾經看起來很美的“順其自然”的做法不一留神就滑向了“放任自流”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要養花,先培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自然”環境,你給他的精神世界裏播種了什麼,他真的就會收穫什麼。

前幾天在江蘇一名校參觀,校園整潔,秩序井然,用餐時無人插隊,迎面走來的每個學生皆微笑着問候“老師好”,學生課堂上發言氣勢磅礴,發人深思。我爲他們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待人接物的教養歎服。

談及學生管理,校長說起一個細節。校長室設有視頻監控臺,可以隨時通過遍及學校各個角落的750個高清攝像頭監控整個校園,360度無死角。巡校時發現地上有一片紙,就從視頻監控裏鎖定丟紙的學生的衣服顏色,然後順藤摸瓜,一直跟蹤到他的班級,把人揪出來,然後再廣播通告給全校師生,還要請扔垃圾的學生吃校長特供的憶苦思甜飯和承包此地的衛生一週;至於考試帶手機、偷看小抄,盜刷別人飯卡,偷人錢財、吸菸等學生,通過監控搜索,抓住後立即開除。

做不到這點,再怎麼努力都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在這樣的“光天化日”之下,人性的陰暗面沒有暴露餘地,邪惡沒有可乘之機,每個學生都意識到“我在做,師在看”,時間久了,就養成了好習慣,新生到來也很快被環境同化。教育就是這樣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前者行,後者跟,氛圍形成,事半功倍。

真正的教育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因爲人性都是抗拒束縛的,改掉壞習慣起初都需要刻意而爲,制定規矩,加強監管,懲惡揚善,形成傳統,在這之後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做不到這點,再怎麼努力都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第2張

爲了讓全校教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引領他們關注課改動態,讀書學習,校長也是頗費苦心。

學校圖書館按教師所需購置大量書籍,什麼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當然以專業類書目居多。然後提倡大家看,結果無人響應;校長想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啊,於是裝扮圖書室,擺綠植,配沙發,放時令水果、咖啡、茶葉、小點心等,還是無人問津;不得已制定強制措施,每位教師每週必須在圖書室三小時,指紋打卡,滿三小時者發50元全勤獎金,這下老師倒是全來了,只是他們玩手機、備課、改作業、說閒話,看書者寥寥,甚至有一大半老師恰好三個小時就走。校長又一次下令,圖書室只能看書,而且要抽查讀書筆記,校園裏碰見教師還要不時問問你讀了什麼書,介紹下內容。就這樣過了半年,看書的人越來越多,超過三個小時的人也越來越多,目前圖書室的常態是總有那麼二三十個人人安安靜靜地看書。

對於嗜書如命的我,根本不用定時定地定量,強制讀書反倒破壞了我的雅興。我是隨時隨地看書,蹲馬桶都不忘拿出kindle,睡覺前都不忘瞄幾眼紅樓。但是該校的做法,由引導教師看書,到鼓勵,再到強制,最後養成了看書的習慣這一做法可以運用到各個行業,培養教師如此,教育孩子有時又何嘗不是這樣。

人的很多好習慣源於強制,強制久了就成了慣性,這纔是“順其自然”的方法。把一個孩子帶入滿是書的室內,讓她以肆意的姿態窩在柔軟的沙發裏,此事清風拂簾,陽光溫暖,室內綠植盎然,在靜謐的環境中他很快沉浸在書本世界裏,讀到興處,還會找人聊一聊,孩子的視角有時也讓人耳目一新。

做不到這點,再怎麼努力都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第3張

把孩子帶入書房正如孟母三遷一樣是刻意爲之,之後在好環境裏順其自然;而讓她無休無止地看電視,打遊戲,想玩到什麼時候就玩到什麼時候,對孩子沒有任何引領指導,這不是順其自然是放任自流。經常聽到父母們有這樣的對話:

“你給孩子報藝術班了嗎?你每天陪他讀書嗎?孩子幾點睡覺?他每天玩多長時間遊戲?吃糖多嗎?零錢怎麼花?”

“順其自然,我沒有時間管,不給他壓力,我們小時候父母不管,不也長大成才了嘛”。

看起來似乎父母很開明,其實是用“順其自然”做幌子自欺欺人,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

這個“自然”若是好的,當然可以“順”;不好的就必須改,一味地順其自然反倒是放任自流,任由孩子自生自滅,而且父母小時候生活的純淨時代怎能跟現在處處是誘惑的環境比呢?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

父母都想培養優秀的孩子,魯迅告訴我們“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衆,就沒有天才”,我們偷換一下概念,優秀的孩子並不會憑空產生,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自己先要做好一個優秀的民衆,優秀的父母。

如把孩子比作樹,在雨水豐沛的南方,樹木蔥蘢茂盛;在缺水乾旱的西北,樹木乾瘦矮小。這都是大自然中順其自然生長的樹,區別爲什麼這麼大呢?

那是因爲樹木所處的地點不同,“自然”不同,土壤養分、日照長短、氣溫高低,風的走向,水的含量都有差異。

想要孩子長成大樹,他的天資和我們提供的“自然”都缺一不可。

對孩子來說,第一個自然,就是他們的家。

“土壤”就是父母營造的氛圍。肥沃的土壤是書香氤氳,愛意濃濃,家庭和諧,互幫互助、平等自由,健康向上的家,這樣的孩子陽光明媚;貧瘠的土壤是專制,暴虐、懶惰、消極、散漫,短視、膚淺、自輕自賤,自暴自棄這樣的孩子陰鬱狹隘。

“日照長短”,父母的陪伴時間,父母可以講述事業上的事故,孩子可以暢談學校裏的故事,可以陪讀,可以陪遊,可以交流感受,可以規避錯誤,鼓勵良善,沒有“日照”的留守兒童容易怯懦畏縮,“日照”充足的孩子勇敢飽滿。最美的長情是陪伴。

“氣溫高低”,父母的情緒,無論遇到平常的苗還是天才的苗,都能深深地去理解和接受。因爲“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而父母不分青紅皁白地挖苦諷刺,打擊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即使天才,因爲幼稚,也會被摧殘致死。而平常的苗,如果父母管教有方,也可以長成大樹,你看很多資質平凡的孩子卻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所以要想擁有優秀的孩子,要做到真正的“順其自然”,需要父母師長點點滴滴的營造和智慧引領,培養優秀孩子的過程是一個家的共同成長之旅,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帶入到好的自然中來,順着他的興趣愛好和先天條件去做,成就其優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