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就該聽我的!

本文已影響2.11W人 

教育孩子,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誤區: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就是欠我的,你就該聽我的......

兒子:“爸爸,你怎麼老不陪我玩呢?”

爸爸:“還不是爲了你?!你一個星期上五個興趣班,你以爲你的學費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我每天上下班來回三個小時,白天累得要死,回家還要加班掙外快,都是爲了你啊!你還不珍惜,不去好好學習,還在想着玩?

這個爸爸的話就是激發孩子內疚心理的第一種典型言行:

對孩子歷數自己的付出

你看他把自己爲孩子的付出都像擺功勞一樣,一條一條地摔到孩子臉上,意思很明確:“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不想着怎麼報答我,就只知道玩,還埋怨我不陪你玩,你就不內疚嗎?”

但你大概也聽出來了,這個爸爸的話有問題:一星期五個興趣班,多半不是孩子要求的,而是父母給他報的。所以孩子多冤枉啊,他又不想上這五個興趣班,可現在爸爸卻覺得都是他的錯,要求他爲上這五個興趣班的後果負責。

就像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虎媽貓爸》裏的一個片斷:

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就該聽我的!

女兒:“我討厭媽媽!”

媽媽:“你知道這家裏誰是真正爲你着想的嗎?誰真正關心你,你知道嗎?媽媽爲了你,連工作都不要了,每天想着你吃什麼、學什麼,你就和我講這樣的話,你有沒有良心啊?!”

在虎媽看來:“哎,我爲你工作都不要了,每天就操心你的學習和生活,你還不感恩?”可從她女兒的角度來看,她壓根就不要媽媽整天盯在家裏,把她安排成一個全自動機器人。

這是激發內疚的第二種典型言行:

不是孩子的錯,卻讓孩子以爲是他引起的,要他負責

再比如,夫妻吵架後,有的媽媽會對孩子說:“要不是爲了你,我早就離婚了!你以後一定要對媽媽好啊!”這其實也是一種激發內疚,因爲你要不要離婚,那是你的事。你考慮到孩子的因素,決定不離婚,那也是你的決定,你憑什麼就覺得孩子因此欠你的呢?

很多父母的心裏其實是覺得:“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犧牲,反正我覺得我做出了犧牲,所以你就欠我的。”

可是,我們把孩子生出來,本來就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本來就是父母自己的決定,所以孩子真的不欠我們任何東西。你需要把孩子撫養大,這本來就是你的義務,在你決定生孩子的時候,你就相當於已經做出了承諾,所以要爲你後來的那些所謂的犧牲負責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如果我們經常激發孩子的內疚,就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比如前面那個爸爸,和兒子歷數自己爲兒子如何勞累工作,那就會讓孩子想:“原來我不是讓爸爸更快樂了,而是讓爸爸更苦、更累了。”那個爲了孩子不肯離婚的媽媽,會讓孩子想:“原來我不是媽媽歡樂的源泉,而是她的累贅、負擔。”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總在給別人惹麻煩,那以後就會活得戰戰兢兢,壓抑自己的想法,隨時想的是怎樣不惹別人討厭,或者乾脆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你們不是都嫌我麻煩嗎?那我索性就多惹點兒麻煩,讓你們嫌個夠!這就是叛逆。但是這些孩子在叛逆的時候,心裏其實是很苦澀的,因爲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

但是虎媽們還不肯就此收手,她們還經常會對孩子使用第三種激發內疚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孩子——

你應該感到內疚。

比如《虎媽貓爸》裏的虎媽對女兒說“你有沒有良心啊”,又比如:

(兒子考了75分)

媽媽:“我每天天還沒亮就起來給你做早飯,把你送到西邊的學校,再擠一個小時公交車到東邊上班,晚上陪你做作業到11點,你就考個75分?你對得起媽媽嗎?”

這是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感到內疚。它和第一節的否認感受是同一個意思。否認感受是孩子沒覺得冷,可媽媽覺得你應該冷;這裏是孩子沒覺得內疚,可媽媽覺得“你對不起我,你怎麼還不內疚呢?”

顯然,這個媽媽是把自己的感受凌駕於孩子的感受之上。她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孩子沒考好,她想的是自己的付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所以孩子應該內疚。她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當孩子沒考好時,他的感受是什麼——他是不是很沮喪、失望、難過,甚至可能也在害怕媽媽的懲罰,這個時候他還沒來得及感到內疚呢。

當然,我絕對不是說內疚這種情緒不好,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避免讓孩子內疚。絕對不是。內疚是人類的正常情緒,在你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之後就會產生。一個人如果從來不感到內疚,那肯定道德有問題,不知道要做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情。

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就該聽我的! 第2張

那麼,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孩子應該有內疚感,但內疚感要自然產生。這裏的關鍵就是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評判體系,這樣他做錯事之後,自己就能意識到錯了,自然就會感到內疚。當然,價值觀的培養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你肯定不能通過心理控制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第二,我們要干涉的是孩子的行爲,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孩子沒考好,不要急着責備他,而應該和他一起看看爲什麼沒考好,幫他下一次考好些。孩子犯了錯誤,比如打碎了家裏的碗,不要急着罵他:“怎麼這麼不懂事,你不知道媽媽賺錢多辛苦嗎?!”而是讓他把碎片收拾好,告訴他這個碗多少錢,他可以通過做哪些家務來補償。

因爲孩子犯錯誤時,其實更多的是害怕或者困惑,這個時候你逼着他內疚,只會讓他更不會處理錯誤。還不如幫他解決問題,讓他知道犯了錯誤之後該怎麼辦。他發現自己必須承受後果、必須花大力氣補救,自然就會避免犯錯誤。

第三,父母有時候激發孩子的內疚,是因爲太沮喪了。“我爲孩子做了這麼多,他怎麼還是這麼不聽話呢?還是學習不好呢?還是讓我失望呢?”這時候,父母很自然地就會覺得孩子應該負責任,應該內疚。

但是,你不能直接干涉孩子的感受。你自己有負面情緒,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至於孩子是不是感到內疚,是他的事。

比如電視劇中虎媽的女兒說她討厭媽媽,虎媽就可以直接說:“茜茜,你這麼說讓我很傷心,因爲我那麼愛你,也特別希望你愛我。”

當然,虎媽如果能這麼說,就不是虎媽了。但是,這個電視劇裏的虎媽是非常誇張的例子,現實生活中的父母其實稍微練習一下,都不難掌握這個技巧:只說自己的感受,不干涉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來找你玩時,你可以直接說:“對不起,爸爸現在特別忙,因爲爸爸也有自己的事業。我今天晚上加班,明天陪你玩好不好?”

又比如,孩子沒考好,你可以直接告訴他你的感受:“你考了75分,讓我很失望,因爲我知道你可以考得更好。”

還有些時候,我們忍不住要把自己爲孩子吃的苦都一道一道地擺給孩子聽,是爲了教育孩子感恩,可你的這種感恩教育,孩子聽了卻往往會變成內疚教育。區別在哪裏呢?就在於你爲孩子付出時是不是期望有回報?當然,這個回報不一定是像一百年前那樣,要孩子給你養老,而可能是要孩子聽話,要孩子好好學習,等等。

可是,你想想,如果有一個人幫了你,但是他有回報的要求,那你對他是感恩呢,而是感覺欠債?孩子也一樣,如果他們感覺你對他的付出是有條件的,他們的感受更多的是欠債,而不是感恩。這個時候,如果他又達不到你的要求,比如考得沒有你要求的好,不想聽你的話,欠債就轉變爲內疚。

用激發孩子內疚的方法控制孩子,雖然經常會很有效,但卻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貶低其自我價值。

而且,激發內疚是把你對孩子的付出和孩子對你的回報掛起鉤來:“我對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卻只回報了這麼少,你難道不內疚嗎?”這會讓孩子誤以爲“如果我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不再給我付出了”。

甚至在很多種情況下,這還不是孩子的誤以爲,很多父母還真的就是這麼做的。孩子收到的信號就是:“爸媽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你要是不聽話,我們就不再愛你了!”這是最惡劣的一種心理控制方法:有條件的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