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成就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麼語言魅力?

本文已影響2.29W人 

你讓媽媽感到驕傲

自從學習正面管教的理論和兒童心理學以來,忽然發現當初那個不善言辭的自己,忽然“會說話”了。有人說,語言像陽光,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冰雪,像春雨一樣滋潤人們的生活,像黃鶯一樣喚醒孤寂冷漠的心。

錢鍾書曾風趣地拒絕過一位採訪他的記者:“如果你吃到一個雞蛋味道很好,你會想去見那隻下蛋的母雞嗎?”不僅表達出自己拒絕來訪的想法,又不失大雅,還讓人更加尊敬這位談吐幽默的老人。

差勁的父母用語言當武器,使勁撕裂孩子內心的傷口。智慧的父母用語言當盾牌,用力撫平孩子受傷的心靈。這就是媽媽語言的魅力所在。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孩子也一樣。從最初的牙牙學語到獨立思考,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斷試錯和糾正中進行的。智慧媽媽最習慣用欣賞代替責罵,進行有效的引導。

曾看過一個故事。在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老師對一個媽媽說:“你兒子有多動症,安靜不了3分鐘。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看。”回家路上,兒子好奇地問老師說什麼了。儘管媽媽鼻子一酸,但說出來的話卻是這樣:“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以前只能安靜1分鐘,現在能安靜3分鐘了。其他媽媽都很羨慕,因爲全班只有你進步了。”

那個被媽媽欣賞的孩子,被老師說有“多動症”的孩子,最後成爲大公司的老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常言說得好:一流家長做榜樣,二流家長做教練,三流家長做保姆。

原則性強的父母一般都會給孩子做好規劃榜樣,說得少做得多。樹立起“原則”觀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該做什麼的時候必須做什麼。長此以往,孩子能很好地利用和規劃自己的時間,高效率完成各種學習任務。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夠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立規矩要簡單。規矩太複雜,非但不能夠讓孩子遵守,反而會讓他糊塗。規矩是靠道理講出來的。

我們家的規矩:吃飯要坐端正。平時不看電視。帶孩子大人不玩手機。不要以爲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要用平和的語氣和尊重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窮人專注守財,富人創造財富

即便是富裕家庭,也很少是一夜暴富的。富一代大多經歷過艱難的創業,而有的富裕父母卻有意無意流露家庭財富的優越感。這會讓孩子減少進取心。切莫在孩子面前炫耀財富,也無需隱藏自己的創業艱辛。

父輩中,有一位房地產開發商,他有時會跟姥爺訴苦,對花錢如流水的兒子無奈:“我是從泥瓦匠幹起的,可我兒子大手大腳,早晚會敗完家當。”姥爺建議說,他大可以坦言創業艱辛,讓孩子明白財富得來不易,守住財富只能坐吃山空,創造財富纔是人間正道。

最能成就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麼語言魅力?

有這麼一則故事:美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而中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不同的回答造成不同孩子的理財觀念,就是中國孩子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有錢。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沒有好的財商教育怎麼適應社會的發展?

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最先問的可能是“今天吃什麼好吃的?”“中午睡得好嗎?”

關心吃穿,大概是每個父母下意識的提問方式。這樣的方式很常見,但是智慧的媽媽會問一些更加積極的問題。

哪些是正面提問?

“今天你和xx小朋友玩了嗎?”

“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啦?”

“今天學會什麼新技能了嗎?”

以上這些問題,能很快調動起孩子們回答問題的慾望。這些問題有一個特點:正面、積極、具體。給孩子提問題,問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回答。

回到家,看到兩歲的小小費正在嗷嗷大哭,姥姥一旁數落說孩子又尿尿了。我故意忽視他的低落情緒,沒有順着姥姥的話問:“你幹什麼什麼壞事啦,你又尿尿了……”這樣真的很煩,太沒技術含量了。

我抱過孩子,裝作神祕地說:“媽媽發現了一個很好玩的遊戲,你要不要試一下?”小小費立即就不嚎了。迅速變臉,一邊眼淚豆還掛在臉上,一邊眼睛瞪得圓圓的,等待着好玩的遊戲。其實,不過是一個新的疊紙罷了。但是這句話,他的情緒大轉變。等他平靜以後,我纔跟他講道理,尿尿要提前說。

哪些是負面提問?

同學Tina的女兒上幼兒園了,關於負面提問,她舉出幾個例子。

“今天老師批評你了麼?”

“今天你有沒有尿褲子?”

“怎麼衣服上全是油,老師太不責任啦!”

“怎麼臉被塗上顏料了?是不是同學欺負你了?”

父母的這些問題,統統傳遞了一個信息:老師不負責任,同學都是淘氣包,我在幼兒園不快樂。漸漸地,你就把孩子培養成了滿腹牢騷的人。媽媽成了受氣筒,每天聽孩子抱怨各種不快樂:某某同學扯我頭髮了,老師不管。中午吃飯時候,同學搶我碗,居然老師讓我們一起罰站……

提問是一種藝術,跟孩子聊天,多問積極陽光的問題,少問能引起負面情緒的話題。如此這般,孩子樂於分享成長的樂趣,性格也開朗、陽光、大氣。

最近和朋友相處得怎樣?

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小覷。關於兒童交友,媽媽要遵循以下原則。

2歲以前,孩子們喜歡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會讓他們擔心。

多組織2歲以後的孩子參加偏“動”的遊戲,如盪鞦韆或騎車等,這種活動不僅有利於小夥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間的積極互動要比在那些安靜的動手遊戲(如搭積木)中的互動高出2 倍。

3歲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時,喜歡有成年人在場。雖然父母不一定要參與孩子間的活動,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當孩子發生衝突:搶玩具,推搡,甚至咬人時,媽媽要及時表明態度,比較聰明的語言時:接受情緒,引導行爲。比如對孩子說:“我理解你很憤怒,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如果一個孩子認爲用武力可以解決問題,以後他會更容易用武力來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態度不堅決,不明確,孩子打人的行爲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聰明的語言可以引導用其他方法解決問題,比如談判、協商、交換等方式。比如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你試試跟xx小朋友談判交涉下,看這個玩具能不能輪流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