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麼讓孩子快樂成長

本文已影響2.02W人 

孩子不聽話還以爲是淘氣?做不好這點孩子就廢了。喊他吃個飯都要喊上好幾遍,我那閨女看起來乖巧,但是我想讓她收拾自己的玩具,都叫不動!

父母怎麼讓孩子快樂成長

不只是我的同學在談論育兒經,我身邊的同事、網絡上的網友們,但凡家裏有孩子的,總會吐槽那麼幾句,“我家孩子太淘氣了,一點都不聽話”。

仔細想想,真的是孩子不聽話,還是我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呢?

01、爲什麼我們贏得了外人,卻輸給了孩子?

有人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叫了好幾遍都叫不動,他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呀,叫了你這麼多遍還不做!快去收拾房間啊!”

有人想讓孩子安安靜靜地過馬路,結果孩子甩開家長的手,自顧自地跑出去,他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亂跑什麼啊!”

有人輔導孩子做作業,看到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甚至搗亂不肯做作業,他對孩子吼道,“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還不會做啊!”“你給我安靜下來好好做作業,快寫啊!”網絡上甚至出了一個段子,“我家閨女有房有車,可以不要彩禮。誰家媳婦能現在領回去嗎?”

面對不聽話的熊孩子,家長常常束手無策,頭疼地很。但是孩子卻會認爲,父母爲什麼要嘮叨,爲什麼要抱怨,爲什麼要罵我呀!

我們在職場中與客戶鬥智鬥勇,同事、老闆的相處中學會人情世故,但總敗在了自家孩子身上。孩子發脾氣不吃飯,不聽家長的話,不去收拾房間,孩子還叛逆、甚至胡攪蠻纏一定要父母買了那個玩具,這些情況的發生,其實都與溝通二字有關。

在職場打拼很多年的高管,也難免會遇到溝通障礙,更何況對方是小孩子呢,尤其是面對只有幾歲的幼兒,難免會發生溝通不暢的情形。我們忽視了小孩子發育不成熟的情形,我們以爲孩子一定會懂我們說的話。我們對孩子使用命令,“你給我去收拾房間!”,孩子難免會不耐煩。

我們責備孩子,“這麼簡單也會算錯!”,難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會讓孩子想逃避。

有些人可能說,那我妥協吧,我以獎勵來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做練習、背課文,可若孩子考好成績是爲了獎勵,孩子便會“得寸進尺”,沒有獎勵我就不學,沒有玩具我就哭鬧不吃飯。錯誤的溝通方式,不僅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還會破壞良好的親子關係。

02、溝通不暢會導致什麼結果?

孩子太淘氣,讓他自己收拾好書包他都懶得動手,總是推三阻四。我每次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家裏的長輩就會說,“孩子還小,他不懂事,好好說就行了,幹嘛非要罵他!等他長大就好了。”的確,孩子才幾歲,年紀小。可是孩子不懂事,不代表家長就可以不懂事。一時與孩子溝通不暢不要緊,畢竟孩子小嘛。可若是長期溝通不暢,很可能就會產生危害。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指責、抱怨,甚至在孩子面前暴怒,對孩子發火氣,長期下去,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家長總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啊,又考了全班倒數幾名。你看看王阿姨家的閨女,比你還小一歲,人家每次都考第一名。你能不能爭點氣啊!”

偶爾罵上幾句,刺激一下孩子,或許會讓孩子奮發圖強。可是孩子總被父母否定,容易產生“我就是笨蛋,我就是考不出好成績”的自卑感。

在孩子的心裏,一旦埋下這顆自卑的種子,便會一直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甚至每次考試,都會帶給孩子“我又考不好”的預感,結果,在預感的引導下,考試越考越差。

溝通不暢會帶來孩子的反抗,出現叛逆的情形。

有種心理現象叫做超限效應,用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家長嘮叨地越多,同樣的話重複地越多,例如“你還不去收拾房間啊”、“你快去收拾房間”、“你聽見沒有,把你的房間收拾一下”,孩子聽膩了,容易產生聽覺疲勞,出現逆反心理。

有些孩子會覺得,“房間這麼亂,我可以睡就行了,幹嘛非要收拾”、“我知道要收拾房間,我正忙着呢,幹嘛一遍又一遍地催我,煩死了!”甚至還有孩子跟父母對着幹,“你叫我收拾房間是吧,那我就越弄越亂,哼!”

錯誤的語言表達,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有些孩子甚至會恨上父母。《少年說》節目中,一位小女孩控訴父親不相信自己,結果父親說“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聽了父親的話,小女孩十分委屈。尤其是二胎的家庭的孩子,心思很敏感,錯誤的語言表達,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責備自己,以爲父母更關心另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有些孩子會怨父母的不公、不關心,不僅恨父母,還會恨自己的兄弟姐妹。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蘇母對待三個孩子態度不一,溺愛蘇明成,結果蘇明玉與蘇明成兩兩相厭。

父母與孩子長期溝通不暢,會讓孩子在職場、個人生活中產生溝通障礙。孩子是父母的投影,父母的言行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的鄰居郭正就是深受其苦。男孩子嘛,偶爾會調皮一下,郭正呢,就跟着同學惡作劇,把牙膏混在稀飯中,想測試一下父母能不能嚐出來。結果,當然捱揍了。

一場惡作劇的影響,本以爲就此結束,但他的父母卻認爲郭正很調皮,需要嚴加管教,郭正脾氣也大,常常與父母發生衝突,“罵我一頓沒關係,我知道錯了,但你們有必要每次都說上十遍嗎?!我又不是搗蛋鬼,我也有自尊心!”

“我這脾氣也是隨你們的,你們改不了壞脾氣,我當然也改不了了,你們又何必管我呢?!”

大學畢業後,郭正離開父母,到外省找工作。聽說他一年內換了十次工作,都是因爲他與同事相處不融洽,動不動就吵起來,好幾次還大打出手了呢。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與孩子長期溝通不暢,會讓孩子以爲溝通就是這樣子的,並把這些不良的溝通行爲帶入未來的生活中,無論是步入職場,還是戀愛、結婚,孩子長大後再怎麼糾正溝通習慣,也難免會與同事、愛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溝通障礙。

03、家長怎麼做才能正確溝通?

有人說,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缺少育兒經驗。可是有些二胎父母,也照樣覺得孩子不聽話,管教不好孩子。

孩子從出生以來就在不斷地學習、成長,不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而是孩子正在學着懂事,正在聽着家長說話。因此,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從自身做起,將良好的溝通方式言傳身教。學會正確的溝通方法,告別“熊孩子”,還我一個乖巧的孩子,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吧!

第一,我們要觀察,而不是評論。

前面我們提到,孩子不收拾房間,家長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呀,叫了你這麼多遍還不做!快去收拾房間啊!”這就是評論,家長對孩子還沒有去收拾房間這件事情做出評論,認爲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一不留神,就變成了對事實的一種評價,而且帶有很強烈的個人傾向。家長認爲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沒有馬上去收拾房間就是不聽話。但,孩子也許正在寫作業,也許只是想放鬆一下,有時候還因爲家長的“不聽話”評論而破罐子破摔,“好吧,我就不聽話,你又能怎樣?”

如果我們從觀察角度出發,事情就會變得 不一樣。我們可以說,“孩子,你已經一週沒有收拾房間了”、“孩子,媽媽喊了你十次,你都還沒有收拾房間呢”,把我們觀察到的客觀事實告訴孩子,究竟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可以暫時不進行評論,而是留給孩子來答覆。被告知客觀事實後,孩子的注意力就放在事實上了,而不是“媽媽愛嘮叨”、“媽媽嫌我亂”這樣的負面情緒上。

多提醒孩子客觀事實,把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告訴孩子,如果我們的觀察有誤,孩子也知道該怎麼正確答覆家長,如“媽媽,我前兩天才收拾過房間,沒有一週呢,過兩天我會再收拾一次的”、“你放心吧,媽媽,你說了第三次的時候我就想去收拾房間了,以後,能不能不要嘮叨十次啊”。

第二,用請求代替命令。

有家長反映,孩子不好好過馬路,還會甩開家長的手。如果家長對孩子說,“過馬路時,你必須抓住我的手,安安靜靜地過馬路。”這就是命令。命令的語氣,會讓人覺得有種強迫的壓力。你想象一下,當老闆命令你必須留下來加班、必須完成超額任務時,你會不會有點不爽,你會不會小小地抱怨一下呢?如果有,那麼你再想象一下,你的小孩還那麼小,本該是元氣滿滿、四處玩帥的開心小孩,被你叫過去做一些事情,他會不會也有那麼一點不爽呢?你尚且要私下抱怨一下,作爲小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實感受,不是很正常的嗎?你爲何要理解成“孩子一點都不怪,盡惹我生氣呢?”

當然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該拉住媽媽的手就應該讓小孩牢牢抓住。我們可以轉換一直方式,用請求代替命令。我們看過馬路的例子,我們可以向孩子請求幫助,可以這樣說,“小寶,媽媽一個人不敢過馬路,你已經是男子漢啦,你會保護媽媽的,對嗎?”此時,小孩子通常會保護欲爆棚,“媽媽,我會保護你的!”那麼家長就可以接着拋出具體的請求來,“小寶,你可以帶着媽媽過到馬路對面嗎?”“當然可以,媽媽。”你猜一下,小孩子會不會小心翼翼地拉着媽媽過馬路呢?

同樣的目的,換一種方式,溝通就變得順暢起來,還能快速達到目的呢。請求,也是認可孩子的能力。被認可了,相當於一種隱形的責任感,別看孩子小,再小也懂得要有擔當。如果孩子真的不懂什麼是責任感、什麼是有擔當,我們也可以通過“請求”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成長爲有責任有擔當的好青年。

第三,及時表達感謝。

我們請同事幫忙寄快遞、複印材料,或者做其他事情,我們總會附上“謝謝”,表達感謝。面對孩子,我們更要及時表達感謝。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突然掃地了、拖地了、洗碗了,他會跑到我們身邊來,“爸爸你看,我把地拖得多幹淨啊!”孩子需要家長的認可,你一旦誇獎他,他會非常高興,興奮不已,甚至還會說,“爸爸,我下次還要幫媽媽拖地呢。”

表達感謝還要及時。孩子幫你盛飯,幫你洗碗,給你泡牛奶,當孩子做出一系列行動之後,如果你馬上向孩子說聲“謝謝”,孩子會成就感爆棚。而且,孩子會將這種感受帶入“盛飯”、“洗碗”、“泡牛奶”的行爲之中,今後再去“盛飯”、“洗碗”、“泡牛奶”,便會覺得,“這是一件讓我成就感滿滿的事情,這件事情做完之後我會被父母感謝,我很開心。”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更是父母快樂的源泉之一。自孩子出生後,我們的生命多了一個參與者,我們保護他,我們愛着他,而溝通,則是我們靠近孩子的橋樑。不當的溝通,會給親子關係造成矛盾,甚至給孩子造成終身的不良影響。學會觀察而非評論,用請求代替命令,及時表達感謝,這些溝通技巧會讓我們與孩子進行正確地溝通,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和諧,我們也能輕鬆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