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讓孩子成長的,就是讓他早點“受罪”

本文已影響5.7K人 

就在前不久,看到網上報道一件事:伊能靜帶着女兒錄製節目,因一時疏忽導致女兒從椅子上墜落,伊能靜爲此狂甩自己耳光。很多網友對此評價不一。我們姑且不管這是一個母親正常的反應,還是像有人所說的那樣伊能靜在演戲……看到孩子摔倒,媽媽因沒能保護好他各種樣子的自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有時,甚至還會引發家庭矛盾。

上週末,熟睡中被朋友一通哭訴的電話吵醒,原來婆媳之間發生了一次大吵。據說這次是因爲朋友讓快3歲的孩子自己練習自行車,騎着騎着小朋友不小心連人帶車一起翻到溝裏去,頭被磕破了,流了點血,爲此,家婆心疼得把當媽的她罵得一文不值,說什麼也不讓孩子再練車了,因爲當奶奶的深怕自己的孫子因此再被摔傷:“孩子還小,爲什麼要讓他受這罪?!”

- 01 -

“孩子還小,爲什麼要讓他受這罪?! ”我記不得這是自己第幾次聽到這話了。

鄰居家的孩子纔去幼兒園不到兩週,又是感冒,又是腹瀉,又是紅眼病……全家人被嚇得不輕。細問,才知孩子之前是被養得太精緻了。帶出去的包子只要一冷就不能再吃,怕傷了腸胃;手不能摸掉在地上玩具,怕玩具有細菌;不吃內臟,因爲毒素多,對身體不利。

現在,到了不由自己說了算的環境,這些呵護的防線毀於一旦,孩子不生病纔怪。最後,全家人被逼瘋了,決定不再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還小,不想讓他受罪……”是啊,不送孩子去幼兒園或許會讓孩子免於受罪,只是,相比於眼前他所受的罪,把他過分嚴密地保護在那層銅牆鐵壁的背後,將來或許會遭遇更大的罪。

就像早些時候,山東衛視播出的《請你原諒我》,來了一位64歲的母親,叫李儲香。李儲香上節目最大的原因是要跟兒子道歉。她承認,因爲太寵兒子,致使兒子37歲了,卻像個“廢人”一樣,吃喝拉撒睡甚至跟外界交流都不能自理。看完,我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同情這位母親;另一方面是覺得那個37歲的兒子纔是最可憐的。他媽從小慣他,老怕他受罪,才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依賴成性,最後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節目尾聲,有位現場嘉賓感慨說:“讓孩子受點‘罪’,其實是很可貴的教育。如果這些‘罪’能教會孩子應有的獨立,我願意他去受……”是的,孩子得到良好鍛鍊,就會擁有強健的體魄;孩子經歷挑戰,就會在處事時擁有足夠的膽量和準確的判斷能力……所有這些孩子早年所受的“罪”都會“保護”他,以後再不會輕易受到傷害。

相反,我們如果給予孩子一個絕對安全、呵護的環境,日後將面臨更大的風險:當孩子進入一個更復雜的環境,就難以具備在面對不可控的局面時,進行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能讓孩子成長的,就是讓他早點“受罪”


- 02 -

嘗試不一樣的生存狀態,不只是在身體層面幫助孩子適應不同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幫助他發展出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以專注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譬如,一個孩子長期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有一天他要住校,可能會遇到很多難以跨越的坎。這時,過去的舒適就會成爲他應對新環境的桎梏,甚至帶給他不能承受的壓力,影響學習狀態,產生更多的挫敗。

我的一個同學小學到初中一直在家住宿。因爲習慣不了集體生活的環境,家人爲了幫他搞外宿,又是託人找這個領導託人找那個領導。等他考上重點高中,學校再也不允許學生外宿,問題來了。最大一個困難是他晚上怎麼也睡不了覺,因爲宿舍裏熬夜看書的有,磨牙打呼嚕的有……只要一點聲響對他都是種折騰。很快,不佳的作息狀態影響了學習,成績半個學期就落到四十幾名,心理上的動盪越來越厲害,他日漸變得敏感、焦慮,高一一個學期還沒過去,就自動退學,回家靜養。

對舒適環境的依賴,不但影響孩子當下的成長,還影響他未來的無限可能。比如一些孩子無法忍受沒父母照料的生活,又恐懼社會上的不確定性,未來他就有可能把考學目標放在自家所在城市的附近,甚至乾脆放棄考學而待在家,這對他的前途就會是一種阻礙。

正巧這樣的人我也見過。她是我高中的同桌,挺聰明的一個女孩,成績好得不得了,卻是一個十足的媽寶女。從小遇到困難一切都有父母代爲解決,每天的生活事無鉅細都跟她媽說,要她媽給她出主意、做決定;一沒了她媽的主意,偶爾做一點事都會丟三拉四;學校裏交心的朋友不太多,因爲我感覺她所有的感情都放在她媽身上;平日裏,膽子也小,沒父母陪同不敢乘出租車……最終,考大學時,她僅僅把志願選在本市,也沒有選報上自己理想中的學校。

最能讓孩子成長的,就是讓他早點“受罪” 第2張


- 03 -

我相信大多父母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是真的想要讓一切傷害遠離自己孩子,這無可厚非,只是我們所表現出的行爲往往沒有愛。

你留意過放學時小學門口的一幕嗎?家長整天牽着孩子的手過馬路,以致我所在小區裏,很多小孩到了四、五年級連一條馬路都不能獨立走過。

又比如,一個孩子不停被父母限制去做任何可能帶來風險的事。表面看,這是爲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可孩子是什麼感受?他們失去了對事情的選擇權,他們不斷被控制去做我們希望的,這是一種被愛的感受還是一種痛苦呢?

如此“呵護”導致如此失重的成長,談何是愛呢?過度地給予孩子讓他窒息的愛和保護,就意味剝奪了他學習應付複雜問題的各種技巧和經驗的機會。

沒錯,孩子學車摔倒了,是會受傷;孩子在幼兒園吃沒洗乾淨的水果,是會生病……只是,這不能成爲我們不給孩子嘗試任何風險的事的原因。更好的辦法是教他如何去規避風險,或在問題產生後如何妥善解決。堅持“安全第一”沒錯,但更關鍵的是讓他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比如怎樣的練習纔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摔倒時怎樣落地傷害纔會最輕……

可見,讓孩子不怕冷,不怕摔,不怕……對於孩子的成長之路意義重大,因爲它早已超出了身體影響的範疇,而成爲一種勇敢而無畏的精神象徵。

易中天在《品人錄》中說,世上成功之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輸得起;另一種是不怕輸。這兩種人都靠着一種“無畏”的精神挺立於天下。當然,有了這種精神力量,我們便也可以塑造出一個能生出更強健的羽翼,應對更多未知挑戰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因爲無畏,所以未來能翱翔於更遼闊的天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