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見未來,有多重要?

本文已影響1.13W人 

久未見面的Z姐發來短信:“閨女眨眼就高考了,我比她還提心掉膽。她模考成績忽高忽低,跟過山車一樣。你不是在教育行業嗎,咱見面聊聊?”

Z姐心直口快,當年人稱“辣椒姐”,以做事情麻利爽快而著稱。

我記得有次去她家附近的公園玩,正巧碰到她和女兒樂樂。

樂樂當時還在上小學,一直圍着我玩,還開心地背了幾首兒歌

她熱情地喊我“姐姐好”,我笑着回答“輩分錯啦,我喊你媽媽姐啊。”

她眼裏充滿神采,還提醒我觀察公園裏不常遇見的小鳥,和一種不知道名字的樹。

那時我還沒用智能手機上網,也沒幫她找到自然饋贈禮物的名字,到底是什麼。

不久我就去了南方城市,一呆多年。

眨眼快十年了,我也從青澀畢業生變成了六歲女孩的媽媽。

當我回到這座海風吹拂的城市工作,和很多朋友也聯繫上了,Z姐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看見未來,有多重要?

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樂樂,應該是美少女了吧?

Z姐很少發朋友圈,所以我沒有見過樂樂現在的樣子。

她還記得陪她玩泥土遊戲的我嗎?

我看到Z姐短信的一刻,充滿了想象。

高考前一週的週末,我們約在一間咖啡館見面。

我穿了身輕鬆的運動裝,心想樂樂要是還喊“姐姐”,我一定得偷樂。

Z姐還是如當年般熱情,一下摟住我肩膀“快和孩子聊聊,就等着你哪。”

面前女孩低着頭,鼻樑上架着厚厚的鏡架,擡起眼睛,無神地喊了聲“老師好”,就把頭垂下了。

我有點回不過來神,直到Z姐把我拉回現實:“樂樂,這是和你玩耍過的老師呀。”

樂樂弓着腰,手撐在額頭上,沒精打采地回答:“晚上還上自習,有什麼快聊聊吧。”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很陌生。

我深呼吸了一口氣:“你每逢大考就有點緊張,是嗎?”

樂樂沉思了一下:“老師說我這個成績考名校是沒望了,只能往省級重點大學努力了。我媽天天盯着,一有風吹草動比我還緊張。”

Z姐在旁邊坐不住了:“不盯緊點,咱這成績能往上走嗎?不考上好大學,你又沒啥特長,以後怎麼發展呢?”

沉默的瞬間,我眼前彷彿流淌了一幅動態的畫面。

在這幅畫裏,樂樂一天天成長,從天真無憂的小學生,到帶上眼鏡架,撲面而來的是課業繁重的初高中。

深受升學指標壓力的老師,和憂慮重重的家長,是她每天打交道的主旋律。

她曾是很有好奇心的孩子,拉着我看地上的繁花和不知名的樹木。

在日復一日的作業、周而復始的輔導班、從不止息的試題訓練中,她似乎變得麻木了,成了小機器人。

即使假設她讀到名校呢?

我接觸的很多名校的孩子,帶着父母的意志、前途的保障來選擇某個專業,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迷茫痛苦。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高中孩子,都和樂樂一樣消極困頓;也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迷失在校園的鬆散氣氛中。

即使課業繁重,一些高中生還是會找到屬於他的樂趣,對自然或者人文科學感興趣,並在網絡和現實環境中進行嘗試;

還有的高中生,懷着對某個學科深厚的喜愛,致力繼續研讀,比如數學和物理;

有的大學生,積極地關注社會環境與變化,並沒有一味放縱只沉迷網遊;

也有的大學生,不斷地去突破舒適區,尋找適合他學習的資訊與實踐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引導教育佔了很大作用。

如果老師不再學習,沒有以發展眼光來看待孩子和世界變化,對孩子是有負面影響的。

而如果家長能夠有足夠的定力,來了解孩子,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即使老師思維狹隘,孩子也會慢慢開啓內在節奏。

如果老師和家長聯手停留在固化的思路,還狹義地定義,容易讓孩子影響對自己的判斷,甚至出現極端心理。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和樂樂閒聊到大學生活,和未來對於人的需求,絕不僅僅只看待學校,更多的是綜合能力,比如溝通力和思辨能力。

樂樂眼裏開始閃亮:“我老師的暗示是比較負面的,她強調我連普通的好學校都不一定能進去。

我媽比麻辣燙還麻辣的語言,讓我感覺真對不起她,很愧疚。其實我們小區的各種活動,我經常組織。還帶着社區小孩去電視臺排練呢。”

我被她激發了:“好好學習沒有錯,而且你願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主動的精神是非常寶貴的。合作共享的時代,你一定能發揮出來長處。”

Z姐眼一瞪說:“別淨誇,小心她眼睛長到天上不知道是誰。”

讓Z姐始料未及的是,我和樂樂同時反駁:“您放心吧。”

樂樂扶了扶鏡架:“媽,您少打擊我兩句。聽老師一講,心理包袱放下多啦。姐姐,我要走啦,現在不怯了。”

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Z姐這十年的生活圖景。

每天看似充實,下班看劇,上班抽空嘮嗑,週末像打仗一樣接送輔導班。

成人的思維定式已累積多年,一旦看不到環境的變化,還在抱持固有觀念,比如一心只求苦讀、不關注新鮮事情、考上好大學就有好前途。

Z姐說過,她的世界,除了孩子、工作,就是電視劇和淘寶。

看劇和淘寶令人放鬆沒問題,但她沒有意識去讀書、參加一些學習興趣組,來拓寬看待事情的角度,這就是她忽略的了。

如果我沒有和樂樂聊天,也許她還是那個如履薄冰的少女,而又有多少個樂樂,在多少個Z姐的期待下,揹着衆望去迎戰考試呢?

孩子看見未來,有多重要? 第2張

多少個Z姐,在40歲左右徹底放棄了真正的學習,而把壓力捆綁在孩子身上呢?

國內新聞每一年都有因高考成績跳樓的孩子,是大環境的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成績或許只是壓垮孩子的一根稻草,是多年來家長以成績來判斷,導致孩子認知扭曲,一旦失利就否定了存在意義。

即使高考制度、教育方式、社會環境還難有大的變革,家長能做到的,是先去拓展自己的視野,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尊重生命,積極思考,帶來良性的啓發。

孩子學會放下唯一以成績評價價值的包袱,纔不會因爲一次失利就選擇放棄生命。

這並不意味着,孩子就不學習了,而是他懂得更有審視和思考地去學,去了解自己和社會,去打開通向未來的一扇窗口,而不是停留在成績的死衚衕裏看不見未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