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本文已影響1.95W人 

“與其買學區房,不如去旅行!學區房沒有任何意義!”

“我是不是有點傻?放棄北京的房子,讓孩子回老家讀書,可是空氣和自然環境比什麼都重要!多旅遊,比100套學區房都強!”

我真的不禁啞然失笑。給你們講講我的成長故事吧。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2張

今天要寫一篇不一樣的文章,說說米粒媽本人,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妞,自己經歷過的教育改革、普通學校、重點學校。只陳述事實,大家自行評判。

我的小學是在豐臺區前十名的小學讀的(豐臺區的教育在北京是普通的水平),走路到學校五分鐘。

我學習還算努力,成績一直是全班前五名左右。米粒姥爺主張自由和快樂,因此我沒上過任何英語、奧數之類的輔導班,而當時我豐臺的同學們大都上了各種輔導班。

小升初,我們那時候還沒有“鎖區”(現在北京是鎖區的,不能跨區念初中),所以我陰差陽錯進入了一所非常牛的初中,海淀區頂級的市重點之一,X大附中(海淀區教育在北京算是最牛的之一了吧)。

進校之後,我才發現北京的小學和小學之間有多麼大的差別。我的同學們大多是重點小學畢業,比如中關村123小,史家衚衕,實驗二小等等。

英文來講,我小學四年級開始學英文,到小學畢業沒上過輔導班,只會26個字母和簡單的單詞,比如cake,apple這樣的。

我的海淀同桌,幼兒園開始學英文,小學已經背下來了一本牛津大詞典,能把十幾本厚厚的英文名著全文背誦,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等,英文流利又地道,跟外教對答如流、談笑風生,可以說跟我現在英文水平差不多,甚至更好(捂臉的表情在哪裏)……

關鍵是,人家根本不像我們痛恨英文,而是發自內心地愛英文,愛閱讀。我上初中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原著了。

數學來講,我沒學過奧數,沒參加過盃賽(對,那個年代北京孩子已經在大量參加奧數和杯賽了),入學考試時,我的數學非常努力地考了38分(現在還記得這個數呢)。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早已自學完了初高中數學,自習課沒事就做做大學數學愛好者的《吉米多維奇習題集》。

在我眼裏,他就是數學天才。他非常謙遜平和,可我還是不敢向他問問題,他太聰明瞭,在他眼裏顯而易見、1+1=2一樣簡單的答案,在我眼裏有千山萬壑才能到達……

語文總是我的強項吧!我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寫作,作文經常發表在各種兒童雜誌上,獲過獎,還入選了“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中國少年作家班”。

你們猜對了,我還是被虐得體無完膚啊。

我們語文課代表,酷愛古文,熟讀了原版四大名著、四書五經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古書(我覺得她那時候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就能奪冠,哈哈),無聊的時候,喜歡把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名著翻譯成古文,並對比兩種語言的共通之處……

你們能想象我內心跑過的一萬頭草泥馬麼……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3張

大牛們都是全才——每天早自習,她爲了磨耳朵,會用10分鐘聽一首小甜甜布蘭妮、后街男孩之類的英文歌然後默寫下來歌詞。要知道,10分鐘只能聽三遍啊啊啊。

他們的父母,都是各省市考到北京的大學生,都是全中國的精英,這些精英的孩子一代代彙集到北京。

我的中學時代,大部分科目的老師都是鼎鼎大名的“特級教師”,還有幾位歷年各學科的北京高考出題人。他們都發自內心地熱愛所教授的學科,帶我們發現和欣賞各個學科之美。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也出類拔萃,一點就透。

英文老師要求我們初中就背下來新概念3和4,當時很痛苦,現在卻能出口成章了;語文老師要求我們初中三年,讀完北師大中文系,大學畢業生必讀的書單,當時痛苦地讀完三五百冊“大部頭”,現在卻成了寫作的基礎。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4張

是不是想問,現在這些牛娃怎麼樣了?是不是學傻了,鑽進牛角尖出不來了?

讓你們失望了,他們大部分畢業於北大清華、常青藤、牛津劍橋,不少都成了行業精英。牛人還是在繼續碾壓我們。現在有上市公司老闆,有美國大學終身教授,有華爾街金融界的大咖…

最差的可能就是圍着孩子屎尿屁的米粒媽了(捂臉的表情誰發我一個)

我一個同事是哈爾濱人,說從小老師一直告訴她,“外國孩子不學習,天天吃喝玩樂上哈佛耶魯”,“北京孩子不學習,300分就能上北大清華”,現在發現都是假的。在全世界任何角落,想有出色的成績都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2016年,北大在北京的錄取線是文科673分,理科678分。清華在北京的錄取線是文科679分,理科680分。我們當年能考這麼多分嗎?反正我不能……

北京學區房爲什麼這麼貴?還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等。所有的資源都在西城、海淀,北京很多區,整整一個區,連全區狀元都上不了清華北大。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5張

你看到一個學校不在西城、海淀的嗎?

2016年,西城區和海淀區理科650分以上的人數佔整個北京的76.95%(近八成啊),東城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懷柔區、平谷區、順義區、密雲縣、延慶縣所有14個區加在一起只佔北京的23.05%。

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6張

有人說,算了,我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然後出國,就不跟你們搶這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機會啦。

在上海,我聽說私立和國際學校出類拔萃;可是在北京,拿得出手的簡直是寥寥無幾。

看看2017年中國大陸各高中常青藤名校錄取情況彙總就懂了——

哈佛: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3 人;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1 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2 人;世界聯合學院中國常熟分校 1 人;Groton School 1 人; 南京外國語學校 2人;深圳中學 1人;新加坡HCI 1人,新加坡ACSI 1人。

耶魯:南京外國語學校 2 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 人;深圳中學 2 人;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1 人;上海中學國際部 1 人;無錫大橋中學1人;世界聯合學院中國常熟分校 1 人。

普林斯頓:St Pauls School 1 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1 人;上海中學國際部 1 人,復旦附中WLSA1人;世界聯合學院中國常熟分校 1 人。

哥倫比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2 人;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 1 人;Kent School 1 人;杭州外國語學校 1 人;濟南外國語學校 1 人;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1 人;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1 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1 人;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 人;Webb Schools 1 人;Episcopal High School 1 人;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 1 人;南京外國語學校 1 人;Tower Hill School 1 人。

賓夕法尼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4人;南京外國語學校4名人;北京市第四中學5人;美國St Marks's 1人,MA;Kent School 1人;Garrison Forest School 1人;深圳中學 1人;成都外國語學校 1人;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1人;美國Cranbrook,MI 1人,美國Loomis Chaffee,CT 1人,上海美國學校1人;北京十一學校1人;新澤西寄宿高中1人。

加州理工學院:深圳中學 2人;南京外國語學校 2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1 人;成都外國語學校 1 人。

看懂了嗎?去歐美名校的,也是西城、海淀的孩子。你看到上面列表裏有哪個北京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的了嗎?在北京,不管將來是否計劃出國,只要想上頂級名校,都要拼公立。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7張

也許你會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沒想讓孩子上北大清華、哈佛耶魯啊,孩子上個本科就可以了。

再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我媽,米粒姥姥,原本是西城孩子,高一的時候由於特殊原因,從西城普通高中被轉到了豐臺普通高中。

這所豐臺普通高中全班沒有一個人上本科,她也只得上了大專;而她之前所在的西城普通高中,在那個年代,全班40幾個同學全都上了本科。她高一時在班裏是前十名。她爲此悔恨終生。

環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好的學校,優秀的老師和同學,帶着你家娃輕輕鬆鬆上一本;一般的學校,卻需要孩子單打獨鬥,克服更多的誘惑,努力10倍才能得到一樣的結果。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8張

我一直不想寫這篇文章,直到前幾天有件事讓我很憤慨。有個百萬級育兒大咖的號,爲了迎合大衆,告訴大家千萬不要買學區房,因爲她聽說有個人的孩子本來活潑可愛,上了重點學校就變得呆滯木訥。

這純屬誤人子弟。一來,好學校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的成功,只是給了孩子一個更高的平臺。二來,一時的“活潑可愛”不一定帶來幸福的人生,一時的“呆滯木訥”卻有可能讓孩子吃苦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平臺,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的中學時代,大家都很“呆滯木訥”呢,不經歷刻骨銘心的努力,怎麼會有涅槃和蛻變。

好老師,帶來的不是“跟我畫簡筆畫”,而是引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對美的體驗和追求。好老師,帶來的不是“把這句話抄50遍”,而是引發孩子對文字和閱讀的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終生閱讀。

龍應臺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學區房”和“旅遊”你會選擇給孩子什麼? 第9張

其實,米粒媽寫這篇文章,不是鼓吹人人都要砸鍋賣鐵買學區房。而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因爲,學校和學校,教育和教育,是有非常大的差異的。

前幾天第二件讓我無語的事情就是,一個微博“教育專家”,帶着孩子,一家人從北京重點小學,搬去海南的小縣城文昌上學。還鼓動幾萬粉絲這樣追隨他們。這更是誤人子弟。

古代孟母三遷,也是要讓孩子在更好的學區,更好的環境,而不是本來有好的,非要去選擇差的,來“標新立異”。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人耽誤孩子一生,把一手差牌打好靠的是智慧和努力。

有很好的教育資源不要浪費,能買學區房的,米粒媽建議在能力範圍內選儘量好的。

買不了的,也要在家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比如書香滿室的書房、愛讀書的父母,比如不斷學習和進步、相親相愛的爸爸媽媽。不讀書、不學習,整天酗酒打麻將的父母,買多麼昂貴的學區房也沒有用。

儘量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教育和環境,讓孩子發現、成爲更好的自己。這纔是最睿智、最有遠見的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