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施虐者多是女性,爲什麼孩子不敢告訴父母?

本文已影響2.75W人 

講講從昨晚到今天被刷屏的虐童事件。我從中引發出兩個思考,想和你們分享下:爲什麼孩子在此前不告訴父母?

孫瑞雪老師在《愛和自由》一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叫唐河的家長在聽了蒙特梭利講座後,對待孩子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那天,她兒子怯生生地說:“媽媽,我想……”

唐河說:“我知道,你想出去玩,媽媽知道。去玩吧,想玩多久玩多久。想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

她兒子又問:“那我要是晚上回來晚了也沒關係?”

“沒關係,一晚上不回來都沒關係。”

兒子一聽,天吶,原來可以這樣。他高興壞了,一晚上坐在樓下沒上來,一直等到十二點了才上樓。

見到這種情景,唐河說:“我知道我的孩子第一次真正感到快樂是什麼樣的!”

當然,唐河說得太誇張了,孩子不可能不回來。

後來那個孩子變化特別大,唐河一提起從前就後悔地直哭,她說“我太殘忍了,虐待了我的孩子14年啊!”

很多父母都像唐河那樣,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只按着自己的需求來養孩子。

這也是有原因的:童年的一些不太好的經歷會沉澱在人的潛意識裏。當有一天,我們爲人父母,便會用自己經歷過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不許哭!”

“要聽話!”

“你怕什麼,你看別人都大大方方的,就你哭哭鬧鬧的!”

“再不XX我就不要你!”

當我們沒學習如何做父母時,就會像我們的父母那樣,認爲孩子是“攪屎棍”,生來和自己作對的,於是常常看不慣孩子的所作所爲,對孩子罵罵咧咧。

如果孩子從來沒有被溫柔以待,他便會認爲這種責罵恐嚇的方式是正常的,自然不會把別人也這樣對他的事告訴父母。

爲什麼施虐者多是女性,爲什麼孩子不敢告訴父母?

特別是有些父母脾氣比較爆的,無論孩子碰到什麼事兒,是不是孩子的問題,上來就先打罵,然後纔去替孩子處理問題。

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會戰戰兢兢、謹小慎微,尤其是2歲前的孩子,還沒形成是非觀,缺乏判斷力,詞彙量少不會說,除非到了生死關頭,否則都會選擇閉口不說。

所以,要讓孩子懂得什麼行爲是對自己的侵犯,懂得遇到侵犯後應該告訴父母,是每個父母在1歲後就要開始的教育。

只有讓孩子懂了,才能讓施虐者不敢。

爲什麼施虐者多是女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施虐的潛在能量。

這個“潘多拉寶盒”什麼時候會被激活?在人遭遇到傷害或超過其受虐本能所能承受的界限時。例如被醫生診斷爲“應激障礙”的孩子,他的“施虐本能”就會被激發。

以後,當面對安全的弱者時,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外施展“報復”——這是一個從受虐到內化,再到釋放,再到擴張的虐待心理的形成過程。

我們看到這些孩子這麼痛心,是因爲孩子們就像被殭屍咬了後會變成殭屍一樣。我們想救孩子,卻也知道要打開孩子的心結很難,而且無論怎麼努力,這些創傷已經像被刻字的文物一樣,再也回不去。

而那些施虐者,本身也是受虐經歷者。如果他們遭受的成長壓力和被改變的心性不能被徹底滅絕或有效改良,就一定會釋放出來。如不止一次的虐童案。

爲什麼施虐者多是女性,爲什麼孩子不敢告訴父母? 第2張

從目前被爆出的衆多低齡幼兒被虐事件中,我們會發現,施虐者大部分是女性。

這值得我們警醒:這些施虐者,本身也必然是受虐經歷者,也就是說,相比於男性,女性在中國經歷受虐的情況會更多。

至於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男尊女卑思想。

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和控制都更嚴,對女性的生存地位都看得更低。

我有個朋友,是家裏的長姐,下面還有一個弟弟。結婚後,父母竟然要她揹着老公拿出全部積蓄給弟弟修房子、娶媳婦。

就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去某長輩家住,她只在我幫忙做家務活時才和顏悅色,如果和她的男孫搶東西吃,那只有奚落。

受虐的傷害會代代相傳。

那欺負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就沒事了嗎?當然不是!

受虐經歷者會把對人的攻擊性轉移到安全性的對象上面來。

就像事件中的阿姨或老師對低齡兒童那樣,孩子們即使被攻擊,也不一定會反抗;即使反抗了,也會被輕易制服。

其實,施虐無處不在,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一男的在單位受了領導的氣,回家就罵老婆,老婆無端受氣結果卻去打孩子,孩子也氣就去踢家裏的貓……你永遠不知道,踢貓效應哪一天會輪迴到你身上,可能是貓在你睡着時一爪劃過你臉!

所以,善待身邊每個人,就是在善待你自己;善待你的妻子,也是在善待你的孩子;善待你的女兒,也是在善待你的孫子。

願你,能被溫柔以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