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喊大叫是好事嗎

本文已影響1.5W人 

孩子大喊大叫是好事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家長是如何看待的呢?怎麼提高孩子的教養問題,家長該如何做呢?接下來看看下文吧。

“昨天弟弟拿了哥哥放在一旁的幾個小球,哥哥爭搶不下,就用拿在手中的魔尺打了弟弟的手,弟弟撕心裂肺的哭了起來,一根手指紅腫了。

孩子大喊大叫是好事嗎

我很生氣,也拿尺子打一下哥哥的手,他就各種哭鬧,朝我吐口水,還說讓警察把我抓起來。面對他這種情況,我就讓家人出去,緊緊握着他的手,試圖讓他安靜下來:你把弟弟打疼了,我也想讓你知道魔尺打人很疼。

可他根本不理我,掙脫着,說着:我不想聽你說話,你是小偷,我就要讓警察把你們抓起來。然後,我說,警察來了肯定是先把你抓起來呀,是你打了別人。你是大孩子了,不能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要學會負責任了。結果,他就大哭大喊,說我不對,不想聽我講大道理。

今天收到這位媽媽發來的信息,聽完語音,我的腦海中就浮現一個渴望被擁抱、被理解的孩子身影,於是立即回道:“首先,你批評孩子時,孩子大哭大叫,其實是好事。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其實是孩子求助前內心掙扎的一種表現,是對你不滿的一種反抗方式。

“如果沒有這種反抗,不管你怎麼懲罰他,他都不哭不鬧,那才嚴重。因爲他已經閉上了心門,對父母不抱任何希望,不再渴望與你建立起任何情感連接。所以,他用大哭大叫來表達自己的反抗,他還希望你能看見他的內心需求,還需要在你這裏獲得關愛”。

“你們肯定沒看到他的內心需求。你說他拿尺子打弟弟,他到底是模仿父母處罰他的方式,還是手裏拿着尺子就打弟弟了。孩子打人一般都是用手打,或者用手裏的東西打。所以,我覺得父母看到孩子這種行爲,第一反應是應該去反思,是不是用打的方式去懲罰他了?”我一口氣表達出我的觀點。

“是,我們以前確實有時用打的方式去懲罰他,他也捱了不少打”,這位媽媽同意我的分析。

“對啊,孩子是習得行爲啊,父母怎麼對他,他就會怎麼對待其他人,現在打弟弟,將來就會打他自己的孩子。”我分析道。

我剛發出語音,這位媽媽又發來消息說:“哥哥平時物權意識太重,家裏的玩具大部分都是他的,弟弟的玩具也是他的,弟弟拿東西都得經過他同意,要不就被搶走或者哭鬧錶示他的“主權”,還沒有弟弟的時候(2歲9個月以前),他也是也不允許別人碰他的東西。

“現在弟弟問他可不可以玩,他心情好的時候纔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所以他們常常因爲東西打架。弟弟玩什麼他都搶,基本上就是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的東西。每天就是“我的,我的”。

看完他這段文字,我的心情有些沉重,繼續回道:“孩子護自己的玩具很正常,但前提條件是要分清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你可以跟他們玩遊戲,比如,爸爸穿不下他的衣服,弟弟穿他的衣服就像唱戲的。同理,他穿不下弟弟的衣服,弟弟也穿不了他的衣服。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告訴他,你應該保護你自己的玩具,而不是所有玩具,弟弟則保護他的玩具。

如果你想玩弟弟的玩具,你需要得到弟弟的同意,或者拿你的玩具去跟弟弟換。同理,弟弟要玩你的玩具,也必須得到你的同意。這就是彼此的一種尊重,也是一種規則。如果誰不遵守這種規則,那就得接受批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去肯定孩子護玩具的行爲,讓孩子獲得這種擁有感。然後再引導他要護自己的玩具,也就是說玩具要分清“你的,我的,他的”。等他大一些後,再慢慢引導他分享,說不定,他自己那時就懂得情誼比玩具更重要。”

面對孩子不良行爲,父母不是用打罵的方式要求孩子改,而是要多去強化他的良好行爲。當他良好行爲越來越多時,不良行爲自然就減少了。這就像一塊長滿雜草的土地,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都除不掉雜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種滿莊稼。當莊稼長起來時,雜草自然就少了。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面對孩子大哭大叫的行爲,都是第一時間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甚至通過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權威,卻從未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大哭大鬧其實是表達自己內心不滿的一種方式,父母這時應該心平氣和地看到孩子行爲背後的內心需求,孩子也許也被自己的行爲嚇着了,也許也感到十分愧疚,甚至害怕父母會打罵自己,從而先發制人。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那一絲愧疚或者害怕之情時,不急着去批評孩子,而是蹲下來,用眼神注視着孩子說:“你其實也不是有意打疼弟弟的,對不對?這個尺子打人會打得很疼。不信,你伸出手來,媽媽打一下你,你試一下看看疼不疼。如果感覺到很疼的話,你就抱抱弟弟,安慰安慰弟弟。以後可不能打弟弟了,要愛護弟弟,好嗎?”

父母這樣跟孩子溝通交流,效果會完全不一樣。記得小龍去年時,有一天晚上,跟我玩,玩着玩着,一腳朝我踢來,把我踢得半天緩不勁來。結果,我還沒哭,他倒大哭了起來。我當時疼得說了句:“你把我踢疼了,我還沒批評你,你倒先哭了起來。”但說出來後,我就意識到他是害怕。

於是,我努力忍住疼痛說:“你踢着媽媽了,是不是很害怕?”

沒想到,他一下子撲進我懷裏,再次哭着說:“媽媽,對不起!”我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沒有控制好你的力度。好了,幫媽媽揉揉吧!”我說完話,他就伸出小手來幫我揉。

從那以後,小龍每次跟我玩時,都會減輕力度,現在跟爸爸一起玩打架時,他還懂得把我護在他身後。

可見,面對孩子相似的行爲,父母處理方式不同,結果就不一樣。所以,面對孩子的大喊大叫,我們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然後再去指出他做得不對的地方,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