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百分百純淨的神話破滅

本文已影響2.22W人 

發改委的天價罰單、恆天然“肉毒桿菌門”、恆天然在8月10日再次宣佈,在斯里蘭卡召回兩批次涉嫌受到農用化學品雙氰胺污染的奶粉。一連串的質量問題,對洋品牌在國內的銷售造成影響,讓恆天然產品“乾淨、綠色”的形象受損嚴重,使洋奶粉百分百純淨的神話破滅。

洋奶粉百分百純淨的神話破滅

對長期以來受外資乳企擠壓、話語權缺失的國內乳企而言,似乎迎來了反擊的機會。洋奶粉質量問題及反壟斷處罰、國家有意扶植國產奶粉企業,國產乳企的“好時代”大幕將啓,不過想要奪回失去的市場,國內乳企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消費者信心依然沒有恢復,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努力。”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此評論道。

讓國內奶粉生產企業雀躍的還有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扶植。

從6月份起,由工信部主導的國內128家乳企重組大幕徐徐拉啓,奶粉行業的大洗牌即將開始。儘管重組方案細則尚未正式公佈,但整合帶來的後果無疑可以用“強者恆強,弱者出局”這八個字來概括。

宋亮表示,國家希望通過奶粉行業的整頓,對生產工藝、自建和自控奶源提出更高要求,“128家企業通過整頓會有一半被清理出去”。

6月中旬,蒙牛收購雅士利拉開了乳粉行業整合的大幕,有傳言稱下一個重量級的併購將是伊利,伊利可能併購的對象包括飛鶴和完達山。飛鶴相關負責人昨天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擁有100%自控奶源的飛鶴絕不可能被收購,這名負責人表示,飛鶴也在接觸考察可以收購的企業,“有價值的企業會考慮收購,收購最看重的是品牌和渠道。”

種種跡象顯示,爲了撼動外資乳企的霸主地位,國家隊已經進場,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有意打造幾個與外資乳企抗衡的企業,而這將先從龍頭企業的併購開始。6月中旬,工信部提出,爭取用2年時間,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暴利時代戛然而止。“肉毒桿菌”以及6.7億元的天價罰單,終結了洋奶粉在中國的神話,也讓長期被洋奶粉擠壓的國產奶粉迎來轉機。

在洋奶粉身陷危機之際,國產奶粉企業明顯加大了促銷力度,試圖從外資品牌林立的市場中搶回一部分市場,對他們而言,儘管短期內扭轉頹勢無望,但起碼看到了一線希望。

“很多因素看似對國產奶粉是利好,其實不然。”宋亮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肉毒桿菌”事件和對洋奶粉的反壟斷處罰並沒有緩解國產奶粉的尷尬處境。很多國內乳企也是從恆天然進口奶源,這也決定了這些國內乳企和恆天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負面影響對大家都不是一件好事。”王丁棉對記者表示,反壟斷處罰讓各家洋奶粉宣佈下調產品售價,這樣一來,國產奶粉的價格優勢也蕩然無存,“反會促使更多消費者購買洋奶粉。”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產奶粉何時能崛起取決於消費者信心何時恢復。宋亮表示,經過近年來的整改,中國乳業集約化水平提升,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跟國際接軌,有的甚至更先進,但是消費者信心依然沒有恢復。“消費者信心的恢復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取決於宏觀環境、監管以及產品安全高品質等等”,宋亮表示,消費者信心恢復需要政府和企業長期的努力。

客觀來說,三聚氰胺事件重創了國產乳企,但也給國內乳業修煉內功的機會。近年來,包括飛鶴、蒙牛、伊利等國產乳企都在全產業鏈模式上探索,他們紛紛建立自有牧場,實現產品全程可追溯。在宋亮看來,國內奶粉企業要想重新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就得更加開放和透明,伊利蒙牛開放工廠參觀都是不錯的嘗試。

乳企整合大幕拉啓

128家企業有一半會被清理出去

國產奶粉迎來轉機?

很多國內乳企從恆天然進口奶源,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聲音

一名國內乳企從業者的獨白:

“恆天然仍值得尊敬”

李慧(化名)是一家國內奶粉企業的公關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恆天然“肉毒桿菌”事件爆發以來,她幾乎每天都在微信好友圈進行直播。“新華社消息,恆天然兩批次奶粉在斯里蘭卡涉雙氰胺”,8月11日,李慧在微信好友羣裏發了這條消息。

在李慧看來,恆天然“涉毒”對國產奶粉而言,的確帶來了機遇,“中國消費者終於意識到國外奶粉並非100%安全”。李慧表示,經過此次事件,消費者不再戴着有色眼鏡,客觀地看待國產奶粉和洋奶粉,國產奶粉的“黃金時代”也就到來了。

作爲國產奶粉的從業人員,李慧內心並沒有對競爭對手“涉毒”而幸災樂禍。相反,她再次看到了洋奶粉企業和國產奶粉企業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恆天然事件對國內奶企是一次難得的借鑑和啓迪”,李慧表示,肉毒桿菌不是必檢項目,恆天然的自我揭短需要勇氣,也給國內奶粉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消費者的知情權非常重要,恆天然這樣做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和尊重。”

作爲母親,李慧是國產奶粉的踐行者,她堅持給女兒喝自己公司產的奶粉,還無數次向身邊親朋好友推薦自家產的奶粉,並向他們一一解釋自有牧場、全程可追溯等優點,不過國產奶粉的尷尬處境沒有任何改觀,“只要聽到是國產奶粉,消費者就自動屏蔽接下來的信息了。”

在李慧看來,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奶粉企業經歷了相當長的沉寂期,這段時期,相當部分的企業都意識到奶源的重要性,紛紛建設自有牧場。洋奶粉的質量問題頻發給了國產奶粉的反擊機會,但“國內品牌要重獲信心和市場,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洋奶粉純淨神話破滅

王丁棉:國內奶粉格局不會因此發生大改變

王丁棉的電話成了名副其實的熱線,從全國各地涌來的電話讓王丁棉的手機和家裏座機熱得發燙。“在每天20分鐘的採訪裏,王老師至少得接三個預約採訪的電話。”一名媒體記者這樣描述。

恆天然“肉毒桿菌門”、發改委的天價罰單……接踵而至的負面新聞給信奉洋奶粉的消費者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在王丁棉看來,國家發改委開出的6.6873億元的天價罰單是對近年來頻頻漲價的洋奶粉的一次警示。近年來,洋奶粉在中國市場佔據了絕大多數的份額和話語權,“從2006年到2012年,這些外資奶粉每年漲價的幅度都超過了15%。”王丁棉表示,洋奶粉近年來以成本上升、配方調整或改換包裝等理由,輪番多次上調產品價格,而天價罰單對洋奶粉無疑是一種震懾,它們肆無忌憚漲價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回。

而恆天然“肉毒桿菌門”則讓洋奶粉百分百純淨的神話破滅。恆天然在8月10日再次宣佈,在斯里蘭卡召回兩批次涉嫌受到農用化學品雙氰胺污染的奶粉。接連爆發的質量問題,讓恆天然產品“乾淨、綠色”的形象受損嚴重。

“政府的各種政策和‘毒奶粉’事件肯定會對洋品牌在國內的銷售造成影響。”王丁棉表示,由於洋奶粉接連受到衝擊,給國內奶粉品牌帶來一定機會,但國內奶粉市場格局不會因此發生較大的改變,“洋奶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