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食品"下鄉"氾濫成災

本文已影響1.02W人 

由於城市對於食品安全的監管越來越嚴格,許多山寨食品紛紛盯上了農村,農村因此也成了假冒僞劣產品的重災區。

上週,江蘇破獲特大假劣食鹽案,涉案兩萬餘噸假劣食鹽可供500萬人吃一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假劣食鹽大多銷往農村和城鄉接合部。假冒僞劣商品在農村氾濫已是沉痾頑疾。根源在哪裏?應該由誰去監管?如何監管到位?這一系列問題,需要全社會認真思考並加以解決。

兩萬餘噸僞劣食鹽,銷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7省市,可供500萬人食用一年時間。

上週,8月11日,江蘇省政府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一起“案值最巨、影響最廣、危害最大”的特大假冒僞劣食鹽案件。

除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此案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專案組偵查發現,假劣食鹽大多通過位於城鄉接合部和農村的小超市、小賣部銷給了市民、小餐館、食品加工店和部分單位食堂。

另據《法制日報》記者從中國鹽業總公司瞭解到的消息,天津近年來已成假冒僞劣有毒有害食鹽的重災區。有關部門今年7月在寶坻地區發現,幾乎村村都吃假冒僞劣食鹽,個別村莊假冒僞劣食鹽食用率達到80%以上。

不單單是假劣食鹽。多家媒體的報道和監管部門的調查顯示,相對於大城市,一些縣城或農村地區成爲了垃圾食品和“三無”產品的主要銷售目的地。

山寨食品

暴利驚人

農村成假菸酒重要銷售地

在各種銷往農村的假劣食品中,假酒的暴利最爲驚人。

2014年下半年,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經偵大隊陸續接到羣衆舉報稱在合肥各處買到了假酒。警方順藤摸瓜,歷時兩個月,搗毀了一處製假、售假窩點,刑事拘留5人,涉案價值達100餘萬元。

辦案民警在長豐啞巴店一處地方找到了製假窩點。這個地方從外面看就像收破爛的,門口堆滿了破酒瓶,房子也是農村常見的紅磚房,合肥人王某是此處作坊老闆。辦案民警稱,現場有不少酒瓶、包裝、還有成桶的白酒。製假過程非常簡單,先進行灌裝,然後用專門的封口機封口,最後成箱裝好,用牛皮紙封好,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出來是白酒。

據調查,王某,合肥本地人,1971年出生,之前因搶劫和強迫交易兩次被刑事拘留。這些桶裝白酒是王某從四川一處地方購買來的,加上運費價格每斤約3元,酒瓶是從各處回收來的,包裝則是從吉林等地購買來。王某僱了4個人,每人每天工資50元,這4人中有的年紀已經70多歲了。

王某在合肥大通路附近還租有一處倉庫作爲存放白酒的地方。在現場及倉庫,警方共發現400多箱白酒,每箱4瓶或者6瓶包裝,品種爲種子、口子窖、古井酒。據王某交代,僅10月和11月,他就銷售了1400多箱萬瓶白酒。而他做此生意已經大半年時間了。他一般以80元一箱批發給經銷商,而店內以正常市場價格出售,從中賺取高額利潤。

這樣的假酒窩點在多地農村均有發現。2012年2月,河南省南陽市警方成功搗毀新野縣一生產、銷售假酒的工廠,當場查封假酒一萬多件,各類白酒商標20多萬套,還有各類包裝箱、空酒瓶不計其數。

據瞭解,這些假酒用香精、丁酸、乙酸乙酯及專門針對不同口感特質的醬香、芝麻香等原料勾兌而成,再封口、貼上標籤,然後“穿上”以假亂真的包裝盒,勾兌後的假名牌酒就上市出售了。由於成本低廉,市面售價也很低。警方經過現場調查發現,僅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瀘州、賴茅系列的假白酒已經銷售了29845箱,主要銷往農村地區。

2014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公安局紅山分局經偵大隊通過縝密偵查,一舉摧毀了一起覆蓋多地的特大銷售假酒網絡,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當場扣押系列假酒2000餘件,涉案金額200餘萬元。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生產銷售假煙、假酒的不法分子已將城郊接合部和農村鄉鎮級小超市、小商店作爲重點推銷對象。由於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羣體對假煙、假酒辨識能力相對較弱,假菸酒的銷售在城郊接合部和旗縣農村周邊地區蔓延開來。

山寨食品

監管失靈

山寨食品在農村氾濫成災

近年來,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力量也在不斷加強。但相比城市較爲健全的食品監管體系和市民防範意識,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越發令人擔憂。農村食品市場逐漸成爲了被遺忘的角落,甚至變成了“消廢”市場,大量假冒劣質食品向農村地區轉移,嚴重危害着廣大農村羣衆的健康。

新華社記者曾赴山東省濰坊、萊蕪、臨沂等地市,追蹤農村小賣部、批發市場、生產作坊。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監管缺位等原因,一些“問題食品”專供農村市場,每塊1元的名牌巧克力、脹袋漏水的果凍、黴變的辣條,這些國家禁止銷售的假劣食品,雖已在城市難覓蹤跡,卻在農村氾濫成災,嚴重威脅農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一些農村小賣部經營者表示,想要賺錢,一定要經銷假名牌、“高仿”“取大名”這三類食品。“高仿”即取一個與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諧音的名字,比如 “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問題食品”爲掩蓋劣質,取了名不副實的名字,比如“燕窩麥片”“黃金蟹鉗”等,實際上只是油炸麪食或豆製品。

當地大型副食品批發市場批發商坦言:“進什麼貨要看小賣部開在哪裏,城裏有城裏的貨,農村有農村的貨”,並承認“問題食品”是專門供應農村市場的。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也曾對假劣食品“下鄉”問題作過調查。記者走訪山東、河南兩省發現,山寨食品在農村市場已達氾濫的程度。在農村大商店、小超市、公路兩旁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山寨貨。如“露露集團”飲料“王老世家”“可日可樂”“脈劫”“青島品牌”啤酒等等。

仿冒比較嚴重的是奶製品市場,“優利”“尹利”“嘉蒙牛奶”“特倫蘇”“營養強化奶”等似曾相識、似是而非的品牌比比皆是。

某飲料批發商直言不諱地表示,大型商場、超市進驗貨比較嚴,山寨品進不去,所以只能在農村市場和小商販處取得生存。“農民一般不太注意牌子,他們口袋裏也沒有多少錢,願意揀便宜的買……”

中國農業大學的何宇博士曾對農村的消費環境作過專項調查,他認爲,農村是問題食品的重災區,假冒僞劣食品出現的頻率高,流通快,範圍廣。而山寨食品肆虐農村市場的背後是暴利的驅使。

在河南省蘭考縣爪營鎮,經營副食品的超市老闆任偉表示,山寨品的進貨價一般不超過10元,批發商還要0.5元到1元的利潤。

另外一名山寨飲料批發商王先生也透露:“在做山寨飲料的起步階段,我們去推銷時,很多店主說沒見過我們的產品不想進貨,後來發現比正牌的飲料還熱銷時,都嚐到了甜頭,後來就主動聯繫我們拿貨。”

“把農村消費者當成‘消廢者’是一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爲。”有專家在譴責不良廠商的同時,對山寨食品的生產原料、農藥殘留、添加劑量使用等問題表示憂慮,“食用這些山寨食品的很多是兒童,兒童對刺激反應敏感且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攝入問題食品會影響健康,嚴重的將造成極大危害”。

針對一些農村地區“問題食品”氾濫的現象,新華社記者曾向當地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反映,得到的答覆大都是有“苦衷”:由於人手不足,檢測費用高、耗時長,基層監管部門無鑑定資質等問題突出,農村食品安全“管不過來”。

山寨食品

追本溯源

農村怎成食品安全監管盲

在消費者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在城市或者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再銷售明顯的“問題”食品,不僅會受到消費者的投訴直至拋棄,甚至隨時會受到工商衛生等職能部門的查處,得不償失。這就使得那些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幾乎成了不法奸商們傾銷僞劣“問題”食品的唯一選擇。

201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關情況新聞通氣會時透露,廣大農村仍是消費者維權的薄弱地帶,“山寨食品”仍在泛濫。

早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直關注食品安全的全國政協委員、浙江麗水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後興就曾呼籲,應關注城鄉接合部及農村的小商店、小超市裏面出售的“問題食品”。

他認爲,農民食品安全知識缺乏和熟人經濟導致農村超市“三無”食品氾濫。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收信息的途徑較少,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衛生知識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基本不具備辨別假冒僞劣食品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假劣食品在農村的泛濫。

同時,劣質食品價格低利潤高驅使農村超市經營者傾心“三無”食品。由於農民收入普遍較低,購買食品往往只圖便宜,不求質量,致使質量差、價格低的食品在農村很有市場,經營者進貨時便順應了這種需求,就像有些經營者說的那樣“真貨賣不出去,假貨倒賣得很快”。

近些年,有關部門也一直在對農村食品問題進行整治,關閉了一批生長在農村的食品小型企業和小作坊,然而,農村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很嚴重。

雷後興分析,農村超市面廣量多和執法管理力度欠缺,給農村小超市“三無”等劣質食品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間。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有農業、工商、質監、衛生等多個部門,使得針對佈局分散的農村超市開展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費用高、耗時長。再加上受人員編制、經費等制約,多數職能部門沒有在鄉鎮基層設立分支機構,監管力量無法得到有效延伸,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幾乎成“盲區”,給不法經營戶經營“質劣價廉”食品帶來了可乘之機。

雷後興爲此呼籲,把監管執法重心向農村下移,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各相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特別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加大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力度,增強檢驗能力,增加抽檢密度,加大獎懲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分種類、分時段、按計劃進行食品質量檢驗,並定期公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