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鋼琴?也許你用錯方法了

本文已影響7.64K人 

注意手勢,你這孩子,說過你多少次了,總是記不住。怎麼彈着彈着身體就歪了,坐好了。……陪孩子彈琴簡直是媽媽和孩子的共同噩夢,其實彈琴可以更快樂,看看專業老師怎麼說。

孩子不愛學鋼琴?也許你用錯方法了

小鴻彈琴的成長故事

小鴻五歲左右開始學彈鋼琴。

開始練的時候手指總是平平地摁下去,忘了立起來。老師在課上提醒他,媽媽也糾正了他幾次,可還是老忘。媽媽翻找了不少鋼琴教學圖書,找到一張教孩子彈琴手勢的,上面畫着小黑貓,「你看,手弓着,像小黑貓要跳起來的樣子」,「跳起來,落下來很放鬆,又準備起跳」,小鴻被畫面吸引了,模仿小貓弓着背「跳」了好多次,再到黑白琴鍵上跳。「把這個弓背的小貓圖像貼在旁邊好嗎?,看到它我就記得了。」不久後他慢慢習慣了用新的手勢,雖然偶爾也還會出現舊動作。

有時彈琴小鴻身體歪歪扭扭,媽媽多提醒幾次他也不高興。媽媽就用手機拍攝他彈琴,彈一遍,讓他自己看一遍,平時讓他坐正,他還嫌煩,有了錄像,他也想在鏡頭前面好好表現,多彈幾次,他也發現,坐得歪歪扭扭的時候彈得不如坐正時好聽,下次再讓他坐正,他也不會不高興了。

小鴻同時用左右手彈新曲子的時候,常常忘了換手,彈錯音,自己還沒發現,媽媽忍不住馬上糾正。他嚷道說「彈琴又要看譜,換手很難,我都彈了好幾遍還不會」,媽媽說「剛學換手彈曲子是有點難,你還記得剛開始彈琴時你手勢常常錯嗎?後來練小貓跳躍的樣子,就學會了,彈得挺好」。媽媽和鋼琴老師商量了下,下次學琴時錄下了老師的示範彈奏,彈之前讓小鴻重聽一邊,一聽到音不對馬上可以停下來;一起看譜,在要換手的地方,讓小鴻自己畫上個記號;小鴻喜歡唱歌,媽媽找了很多首好聽的歌曲,比如《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彈熟悉曲子的時候,他就能自己邊彈邊唱,彈錯了,慢慢再找回正確的音,媽媽也不干預只是在旁邊錄像,回看彈琴錄像的時候,他們還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調的地方當做搞笑的橋段。

孩子不愛學鋼琴?也許你用錯方法了 第2張

練習彈奏《一閃一閃小星星》第二週時,媽媽躺在牀上,對彈琴的小鴻說,媽媽今天好累,心情不好,但是聽你彈了這個曲子心情就好多了,感覺像是躺在野營的帳篷外邊看星星一樣。小鴻覺得很好玩,對媽媽嚷嚷着說,你來彈,我來聽聽。說着,他也躺下,閉上眼睛,聽媽媽彈奏,享受了一下「野外夜晚的天空」的感覺,感覺很滿意。

有一次到彈琴時間了,小鴻在櫃子裏發現了好久沒玩的大象媽媽和小象玩偶,說「我現在想和他們玩一下,還不想彈琴呢」,媽媽說,「他們從來都沒聽過你彈琴,你給他們安排一下座位好不好,讓他們看着你彈」, 小鴻讓大象母子玩偶趴在鋼琴上看。媽媽說,今天要彈《兩隻小黑鳥》(two little black birds),我們可以把曲子改編一下,把小黑鳥改成大象 ,既然歌曲中還提到小黑鳥的名字(叫 Jack 和 Gill),那我們也要給兩隻大象取名字,媽媽叫 Daisy 寶寶叫 Ben 好嗎,小鴻強烈反對,他說媽媽叫 Coco 寶寶叫 Apple,於是小鴻很開心自彈自唱來了五六遍。換一種遊戲的方式又增加了他彈奏的興趣。

小鴻媽媽的技巧1.巧用生動形象來模擬動作,孩子對練習會更有興趣。

在練手勢和坐姿的時候,如果老師/家長過於嚴格要求(有些老師甚至會打手),孩子會生怕犯錯,彈琴也很快變成一個讓人生畏有些沉重的任務,讓孩子恐懼的事怎麼能讓他也喜歡呢?

日常的動作習慣多是自動化的,新學會一個動作習慣(彈琴時手落下時手背要弓着,手指自然下垂)並非自然而然,需要反覆訓練和強化。如果能用兒童喜歡的形象來模擬彈琴動作(小貓弓背跳躍),孩子會更感興趣。文中小鴻還希望能在鋼琴旁貼上小貓形象來提醒自己彈琴時的動作要領,適當的提示物有助於孩子不要無意識地又回到原有的動作習慣。

2.鼓勵孩子自我評價,增加自我的評估能力。

家長老師一直在旁邊提醒(比如「坐好!」),孩子覺得煩,心裏想「不是彈琴嗎,爲什麼一定要坐好?」,文中媽媽用了錄像的方法,讓他看到聽到自己的「表演」(孩子對看自己的錄像很有興趣,他也想表現好一點!),感受到歪歪扭扭時彈的是不太好聽,從而自我調整。

其實父母一直在旁邊糾正孩子自己也累。孩子變得似乎不會自己評估彈琴如何,而要依賴家長的反饋來彈琴。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他自我評估,在練習換手彈的時候鼓勵自己標註出符號,孩子這樣將更少牴觸情緒,在練習過程中也增加了主動性(自我評估,在譜上標出哪裏該換手),進步時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3.給孩子反饋,讓其感受到進步。

小鴻學着換手彈琴的時候沒有獲得及時反饋,彈錯了一小段也不自知,被媽媽糾正時自己也不痛快(也懷疑媽媽糾正的就對嗎?),感到沮喪和受挫。

媽媽後來調整了一下,增加了兩種反饋:一是錄下老師彈奏的示範,小鴻可以自己比較彈的對還是錯,二是讓小鴻多學唱英文歌或者唱譜,一旦唱熟了這些歌曲,邊彈邊唱時就能夠做到自我反饋和及時糾正。

家長使用具體、描述性的語言也是對孩子的積極反饋,如文中媽媽說聽小鴻彈曲子《小小星星亮晶晶》時「像感覺躺在野營的帳篷外邊看星星一樣」,「心情也變好了」,讓孩子感覺到了有些驚奇和美好(我彈的曲子有這樣的效果嗎,我也躺下來聽聽看!),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成長,這比概要式地表揚「彈得真棒」效果要好得多。

4.遇挫時接納孩子真實感受,鼓勵回顧過去,獲得成長的動力。

孩子在彈鋼琴的時候覺得有點煩,你如果說:「你怎麼會這樣呢,隔壁的姐姐彈琴都很開心呢!」或者說「很快就彈好啦,等會你就可以很開心去玩啦」。前一種說法是否認他的這種感受,認爲他不應該有這種感受,後一種說法是希望孩子煩躁的情緒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暗示了彈琴是一個讓人厭煩的任務。孩子的真實感受沒有被接納。

在小鴻學左右手輪換彈琴時遇到挫折,媽媽先承認「剛學換手彈曲子是有點難」,既接納孩子的真實感受,同時也承認了他付出的努力(設想一下,如果小鴻聽到的是「換手彈琴,其實很簡單的!」,他會有什麼感受),之後媽媽和他一起回憶過去也曾經遇到的困難和克服的過程:「你還記得剛開始彈琴時你手勢常常錯嗎?後來練小貓跳躍的樣子,就學會了」,讓孩子回顧切身經歷,體會到練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但找到合適的方法再加以練習鞏固就能有效提高。

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彈琴纔有樂趣

如果要求孩子每天練琴鞏固和提高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那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讓孩子多些選擇呢?例如在時間(飯前還是飯後)、和誰一起彈(自己或媽媽陪)、觀衆(動物玩偶,如大象媽媽和小象)、怎麼彈(把《兩隻小黑鳥》曲的主角改爲兩隻象,並分別給他們取名字)上,這些方面可以多給孩子些選擇,在適當情況下鼓勵孩子做些改編,他的自主性越多(比如故事中,小鴻自己給大象媽媽和小象命名爲 Coco 和 Apple,媽媽很愉快地贊成),自發性越強,他就越會把彈琴當做是自己的而非被動接受的任務。

以研究內在動機著稱的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認爲:

每個孩子都有歸屬、自主和勝任的內在心理需要,如果能滿足他們這三方面的需要,孩子做事情就會有更強的內在動機,其中自主需要的滿足是必要條件。

對孩子有充分的接納,能滿足孩子的歸屬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力的進步能滿足孩子的能力需要。要滿足孩子的自主需要應儘量少用或不用控制(威逼「你不好好彈等下不要吃飯」或利誘)、社會比較(「和鄰居家的小胖比,你彈的一點都不流暢」)、最後期限(「最後再給你五分鐘!」)等手段。

我曾經問過一位學生爲什麼她能從小一直堅持練琴還頗感樂趣,她說指導老師並不要求她們考級,在練習曲子中會告訴她們曲子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作曲時的經歷,讓他們多感受音樂的美好和練習中自己的進步,老師還常組織學不同樂器的小夥伴合作排練一些曲子,從開始的磕磕絆絆,到後來演奏時樂器間的銜接和相互應和,直到流暢的團體演奏,大家都能體會到團體和自己一塊成長的快樂。因此很樂意一起排練和演奏,彈琴中也能感受到樂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