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

本文已影響2.36W人 

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納一個孩子,取決於他在多大程度上聽懂了孩子的“傾訴”。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

家長和教師都是愛孩子的,但僅有愛還不夠。愛的質量因爲教育理念的不同、細節處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纔能有質量地愛孩子。

1

前段時間,小學同學大早晨給我發來信息,詢問我一個有關育兒的“緊急”問題。

原來,她的兒子,在幼兒園上大班,因爲太調皮,被老師和園長要求帶去看心理醫生!同學擔心兒子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上小學會跟着吃力!

我連早飯都顧不上做了,急忙給她語音回覆。

在她絮絮叨叨的講述中,我大概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她的兒子因爲太好動,太調皮,最近又跟老師對着幹,明顯“刀槍不入”,被老師和園長懷疑“不正常”,要她帶兒子歡歡去看看心理醫生!

我讓她講講歡歡的具體情況,於是同學給我講了幾件事:

元旦表演節目,舞臺中央用氣球擰了一個五顏六色的氣球門,歡歡和小朋友們排隊等待表演節目時,這小夥子非常想要氣球,不顧老師和園長阿姨的許諾——“表演完節目後給氣球”,徑自跑到舞臺中央去夠氣球——在那麼多臺下家長的睽睽注目之下!

要說這也不算太過分,孩子太想要氣球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爲也很正常。

可是,歡歡幾乎無法跟老師正面交流。老師讓小朋友從書包裏取書出來,孩子就像聽不見一樣,坐着不動。老師讓小朋友們寫拼音,孩子不寫,在本子上畫火車。戶外活動時,他一定第一個躥出隊伍,蹦着叫着跳着先圍着幼兒園操場大跑一圈,老師的指令他好像聽不到……

我意識到孩子確實有點反常。就問同學:孩子智力正常嗎?同學非常肯定的說,智力非常正常。我又問:孩子跟你相處也有這種狀況嗎?

同學說,有的。比如,帶他去圖書館,他大聲吵鬧,告訴他要安靜,他好像聽不到一樣,大喊大叫地圍着閱覽室的桌椅大跑,一圈一圈地停不下來,搞得人們都像看怪物一樣看他;每天回家,讓寫作業,孩子堅決跟我對抗,不寫……

這時,我聽到背景音裏,一個小男生在說:“媽媽,我長大了要買五個機器人幫你做家務,一個幫你掃地,一個幫你擦桌子,一個幫你倒垃圾,一個幫你買菜做飯,一個幫你洗衣服!”

童聲童氣的男音,口齒清楚,邏輯清晰,說話不緊不慢,井井有條。

這是聽起來多麼正常的一個五歲男孩兒的表達啊!怎麼會像同學說的那樣不堪呢?!

我又向同學進一步瞭解:是不是老師對待孩子有不公正的地方?

同學又給我講,其實,她的孩子挺聰明,就是有些調皮。到了幼兒園大班,老師因爲每天要上課,總嫌孩子坐不住,難免會批評孩子,還經常放學後當着孩子的面向我告狀,孩子於是變得越來越逆反。

我意識到,歡歡的“對抗行爲”可能是對老師不公正對待的一種無聲反抗!我跟同學講了這種看法,並且要她加強與老師的溝通,爭取找個對歡歡“上心”的老師來消弭孩子的對抗行爲。

說到“上心”的老師,同學感嘆道:他們班的保育員老師對孩子非常“上心”啊!因爲知道我家歡歡太鬧,經常擾亂集體活動秩序,所以上課時,保育員老師總是守在歡歡身後,預防他有出格行爲。戶外活動時,保育員老師也總是拉着歡歡的手,偶爾忘了拉住他,他就像脫繮的小野馬一樣不受控制了……

我一下子看到了一個童心十足,天真活潑的五歲男孩兒的“尷尬”處境。他用他獨特的活潑方式探索這個世界,和世界進行對接,卻被成人貼上“太鬧”“不正常”的標籤!不但有一個老師時刻守衛着防止他做出“過激”行爲,戶外活動時還被緊緊鉗制着手!

當男孩本能地想要反抗,本能地要釋放自己的不滿和被壓抑的天性,偶遇“自由”就趕緊圍着操場大叫着跑兩圈時,還被老師和園長要求去看“心理醫生!”

多麼可悲的孩子,不但天性被壓抑,老師還在全班孩子面前用實際行動給他“貼標籤”:看!好動的就是不對的!調皮的就是不正常的!不聽話就是要受老師束縛的!

如今,因爲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想要擺脫成人的控制,卻被要求去“看心理醫生”!

孩子天生帶有靈性,他能看到成人的各種潛在語言,但成人看不到乏力表達的孩子們的潛在語言。於是,成千上萬的優秀兒童就在成人的“看不到”中被無意中引上了歧路!

我給同學詳細分析了這些情況,她還是表示不解:爲什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班級,偏偏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呢?

2

我意識到,這可能和家庭的教育不當有關。我請她留言,匆匆出門送孩子去幼兒園。

等我從幼兒園回來,點開留言,我頭皮都麻了,同學大概留了有上百條留言。我挨條聽,用了足足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比我平時聽微課的時間都長。

其實聽到前20多條我就明白了孩子是怎麼回事。可同學還是反反覆覆強調孩子的情況,絮絮叨叨說她平時和孩子相處的細節。

我忽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問同學:你是不是平時跟孩子相處非常嘮叨?

同學不好意思地承認:是的!我從小就愛說話!有了孩子,當孩子的某些行爲我覺得不妥時,就反覆叮囑他,不斷指正和提醒,生怕他下次改不了!嘮叨確實很多!

難怪孩子總是聽不見大人的聲音,當成人“看不到”孩子的初衷,讀不懂孩子的表現,不相信孩子的自我修正能力時,會一遍遍的嘮叨和提醒,這時孩子就會自動開啓防禦和屏蔽機制,不再聽得到成人的聲音和指令!

孩子用我行我素的潛在語言告訴你:我被幹擾了!我無法集中意志做我自己了!我需要找回我自己!

可惜,有時成人不能“看到”這一點。而孩子又無法正確表達。誤會就這樣產生了,成人認爲孩子不正常,而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激烈對抗成人。

記得有段時間,我也總是就女兒的“磨蹭”行爲不斷強調,女兒很奇怪地問我:“媽媽,你總是對我說這一件事,你是不是以爲我耳聾呢?!”孩子接收到的信號,和成人要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我意識到自己的不妥,趕緊提醒自己,要少說話!如果我再不斷提醒下去,恐怕女兒會真的“耳聾”了!

我給了同學可行的方法:試着去“看到”孩子,感受孩子,少嘮叨,多鼓勵。並且建議她委婉地和老師談談,不要再對孩子過分。

一個星期後的一個早晨,同學給我發信息如下:

沒有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成人自我調整後,孩子忽然像變了個人,逐漸趨於“正常”了。

只有孩子真正被父母“看到”,他的潛在語言被父母“讀懂”,孩子才能按照正常軌跡茁壯成長。

3

事實上,那些母焦慮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看不見”孩子。她們的眼睛裏,沒有孩子,只有一個理想的孩子的模型,她們不斷地仿照着模型,想要去“塑造”自己的孩子。

前幾天,和女兒的同學相約一起玩輪滑。很聰明的一個男生,機靈活潑,去年春天,只學了兩次就學會了輪滑,在初學的女兒面前,這個不到六歲的小男生免不了要炫耀一番自己的本事。

可是男孩媽媽看不到孩子內心希望被鼓勵被讚美的需要,只看到了孩子的“驕傲”,不斷批評提醒孩子太浮躁,太愛咋呼,要男孩子不許這樣做。

當女兒非常專注的學習時,男孩兒媽媽又不斷地要求孩子“滑快點,加快速度!你看看人家進步多快!”男孩子“聽不到”媽媽的絮叨和比較,依然“自娛自樂,我行我素”,我很佩服男孩子,性格如此開朗,不被媽媽的打擾所影響。

吃飯時,男孩子被媽媽不停的嘮叨着,“看人家吃飯多好!”“快,喝粥!光吃乾的怎麼行?!”男孩總不肯好好坐下來吃,估計,他內心正在和媽媽做着激烈的對抗吧!

這是我們生活中很稀鬆平常的一幕。太多的成人,無法“看到”自己真實的孩子,她們被焦慮趕着,想訓練出一個理想的孩子。可事情卻往往適得其反。

4

當太多的階級固化,財富分層的聲音縈繞着我們時,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被無形放大,焦慮感也不斷被迫升級。

可憐的孩子們,在父母茫然的追逐比拼中,成了被父母“視而不見”的木偶,不但不能按照生命內在的力量去成長,還要分出能量來對抗成人對他的“不當干涉”。

“看到”孩子,讀懂孩子,還需要父母用心去體會孩子,順應一個孩子作爲個體的獨特個性和發展!尊重孩子的獨特心理和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塑造優秀孩子的功課,不在於成人如何修正孩子,而在於父母怎樣做好自己!“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