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寶寶鵝口瘡的誤區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8.12K人 

許多寶寶在成長路上並不順暢,時常會因爲一些病症盯上。比如說鵝口瘡,而在治療時, 我們也經常會步入一些誤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寶寶在成長路上並不順暢,時常會因爲一些病症盯上。比如說鵝口瘡,而在治療時, 我們也經常會步入一些誤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治療寶寶鵝口瘡的誤區有哪些


親愛的寶寶爸爸媽媽們,大家好!有寶媽提問“鵝口瘡”與“馬牙”怎麼區分的問題,之前我們曾介紹過馬牙:它是指,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常會長出的乳白色顆粒,表面光滑,數量從1到數十顆不等。這些顆粒在臨牀稱上皮珠,也就是俗稱的馬牙,是牙齒發育最原始的組織,在胚胎髮育6周時,由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質變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需要用針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那麼,“鵝口瘡”又是怎麼回事呢?藉此機會,我們來詳細的談一談。

鵝口瘡,俗稱雪口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故又稱口腔念珠菌病。常因患黴菌性陰道炎的母親在分娩時感染孩子的口腔,或因哺乳時母親的奶頭不潔、人工餵養時用的奶具消毒不嚴及餵奶者手指污染所致。

該病的特徵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白色的形似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白斑,不易擦去。常見於兩側頰黏膜、上下脣內側、舌面、齒齦、上齶等處,重者全部口腔黏膜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部。如果病變累及氣管、肺、食管、腸道,會出現嘔吐、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等症狀,但一般不影響哺乳,也無全身症狀。

但是在治療鵝口瘡時,常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一、濫用抗生素

當寶寶患了鵝口瘡後,有的母親爲消除感染,常自作主張給孩子服抗生素類藥物。殊不知,小兒鵝口瘡用抗生素不但無效,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因爲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口腔內寄生着許多微生物,如常見的乳酸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互相拮抗,並常保持共生狀態,一般不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時,會使一些微生物被抑制或殺死,從而破壞它們之間的生態平衡。但是,抗生素是無法抑制和殺滅白色念珠菌的。當那些可以產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質的微生物數量因使用抗生素而減少時,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從而使病情加重。

二、不應塗搽紫藥水

紫藥水藥名甲紫、龍膽紫,因其對白色念珠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過去常用於鵝口瘡的治療。但在臨牀使用中發現,用紫藥水治療鵝口瘡有不少缺點。嬰幼兒尤其是新生兒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較少,口腔黏膜乾燥,長時間塗搽紫藥水後,可使口腔黏膜更加乾燥而產生潰瘍和明膠樣損害;塗紫藥水後,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觀察病情的變化。治療不徹底易復發。取而代之的是用1%~2%的蘇打水(碳酸氫鈉溶液)於每次哺乳前後清潔孩子的口腔,是治療鵝口瘡的有效方法。使用這種方法,輕症患兒不用其他藥物,病變2~3天即可消失。有些母親看到寶寶口腔的病變已經消失,就立刻停藥,這樣容易復發。這是因爲蘇打水治療鵝口瘡主要是通過清除口腔內能分解產酸的殘留乳凝塊或糖類,使口腔成爲鹼性環境,從而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不能直接殺滅白色念珠菌。因此,用蘇打水治療鵝口瘡時,在口腔內病變消失後仍需繼續用藥4~5日。

另外,對於病情嚴重的寶寶可尊醫囑服制黴素或外塗制黴菌素液。同時家長還要重視孩子的口腔護理和衛生,比如注意餵奶器具的清潔衛生,奶瓶、奶嘴應定期煮沸消毒。乳母應講究衛生,每次餵奶前要用溫開水洗淨乳頭和雙手等。這些均有助於預防鵝口瘡的發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